楊尚成
摘 要 教育家赫爾巴德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主要是后天養成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也應圍繞這一目標適時地進行德育,讓學生從小就在良好的道德教育熏陶中成長。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 數學教學 教學實踐 滲透 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069-0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傳。”這是《三字經》的開篇語,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主要是后天養成的。作為教師,應該隨時隨地向學生滲透道德品質教育。有些人認為德育應是語文課和品社課的專利,我卻并不贊同。我認為在數學課的教學中也應滲透德育。把德育工作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為主線,要抓住機遇,切實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心里,才能真正發揮德育的育人功能。
一、抓日常教育,滲透德育
數學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要求學生學習要一絲不茍,在日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小學生來說,老師的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有時甚至是他們行為的榜樣。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也應嚴于律己。例如:教師板書要規范,整潔。這樣,在要求學生寫作業整齊、干凈時,學生易于接受。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在養成的過程中,不穩定。因此,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主要是通過不斷地反復訓練來實現的。如:要求學生在聽課、寫字時要有正確的姿勢、認真的態度,回答問題時要說話完整;提問時,要先舉手,老師允許后再提出問題,不能隨意打斷別人的話,這樣不禮貌。寫作業時,字跡要工整,運算符號要寫正確,計算也要正確。在解應用題時要認真讀題,仔細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列出算式,進行計算。計算時要選擇最簡便的方法,還要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等。
做計算題時,先把題目抄正確,運算符號寫規范,再進行計算,做完作業后要養成自覺檢查的習慣,檢查應細致,如果有時間,最好再重新計算一遍,看看是否跟原來一致。學習好的同學要主動輔導學習差的同學,學習差的同學也要努力自覺做題,不能一味等別人輔導或抄寫別的同學。每個學生都要端正學習態度,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培養學生從小獨立思考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二、抓教學例題,滲透德育
數學教學是以學習數學知識為主。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過程抓住德育素材,有機、自然、適時、適量地進行滲透。例如:在教學應用題“節約用水、用電、用氣”等數學問題時,我們要向學生滲透節約能源意識,要讓學生意識到這些能源在逐步減少,我們人類會節約,它將為我們人類服務更久些。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教學統計時有這樣一道題目:“統計我班同學平時愛吃菜類實況,制成統計圖”,對于這道題,我沒有急于讓學生解題,而是讓學生先仔細讀題,接著讓學生用一張小紙條寫出平時常吃的菜類,多少不限,寫好后交給小組長統計,最后再報告老師。從學生的報告中,我發現大部分同學有偏食或挑食的不良習慣。借此題,我告訴學生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是多樣的,如果我們偏食或挑食,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不夠,我們就容易生病,不利于身體健康成長,今后同學們一定不能偏食或挑食。講完這些道理后,我在讓學生制作統計表和統計圖,這樣就可以智育和德育雙收。
三、抓教學實踐,滲透德育
教學實踐活動是滲透德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千米的認識時,在學生認識它們各有多長后,我帶領學生開展實地測量球場、教室、作業本、橡皮擦、課桌高等活動,并把測量的數據整理出來。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用腳走一走,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有多長。再讓學生判斷:小明身高120米,學生答“不對”,應該是120厘米,他家到學校3米,學生答“不對”,3千米;門高2分米,學生答“不對”,2米……這樣通過實地操作、探究學習,學生印象深刻。并且明白同學們在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考慮,又要為自己考慮。所以一定聽從老師的話,排好隊,分好工。既分工,又合作。使學生在親自體驗的過程中,加強了所學知識與具體生活實際的聯系,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態度。既讓學生認識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又讓學生增強了集體主義感,學會與人合作交流。
總之,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