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錦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不能做單純的傳授者,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數學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而要用最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索,得到結論。下面筆者就平時教學的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學習。
一、巧設情境,讓學生想知其然
筆者在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先用一個小故事導入新課:小明在家里踢球,玩得很開心,不一會兒,就打爛了兩塊玻璃,一塊是客廳茶幾上面的長方形玻璃,一塊是客廳墻壁上的平行四邊形玻璃。被老爸臭罵了一頓之后,老爸叫小明量出兩塊玻璃的面積,重新買,長方形的面積小明很快就算出來了,但是還有一塊是平行四邊形,小明就不知道怎么量了,你們能幫幫他嗎?
這樣一個懸念的設置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進入了學習狀態去大膽猜想,并急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積極探索,讓學生知其所以然
1.明確探索動機
探索活動的動機就是指向課堂教學應達成的目標。每節課都有其具體的目標,課堂的一切活動都以每節課的目標達成而展開,學生的任務也不例外。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分小組按不同的方法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活動,在活動完成后筆者這樣提問:
師:你們完成得很快,有哪個小組愿意展示你們的成果?說說你是怎么得到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
生1:還沒上課我就知道了梯形的面積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生2:我們組是通過用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而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與梯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積等于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積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生3:我們預習的時候就知道了。
生4:我們組是通過將一個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另一個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兩個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一樣,梯形的面積是兩個三角形面積之和,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所以梯形的面積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
……
我的這節課中,生1與生3明顯沒有了解我的要求,此次探索活動的動機是要求他們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他們為了展示自己的速度,直接就把預習的結果展示出來了,欣慰的是大多數小組還是用不同的方法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精設探索活動
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而當下很多老師是為了課堂上有活動討論而設計,而不是為了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而設計的活動及討論,很多活動及討論看上去熱鬧無比,實際上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和泛濫成災,是在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
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執教的《比例尺》一課。為了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在課堂上讓學生花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畫出學校的平面圖形并作分析,這樣的設計雖然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體會到了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因為花了那么長時間去動手操作,整堂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這不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所倡導的。
3.肯定探索成果
教學中,老師組織學生探索活動完成后,如果小組匯報結果與老師想要的答案差很多。老師又是怎么評價的呢?
師1:“請坐。”然后讓其他小組說,直到有小組說出自己想要的結果時馬上就停止了,致使學生一臉茫然地坐下了,不知自己的問題出在哪兒?
師2:“這個結果跟我們探索的結果不是同一問題,我們課后再在一起討論好嗎?”——問題解決了嗎?沒有。
師3:“請你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前兩位老師顯然沒有抓住評價的契機,對學生的成果置之不理,而第三位老師的繼續拋問,在課堂中生成了學生之間的爭論、互評,課堂的重點、難點問題在他們的探討、交流聲中不知不覺就知其所以然了,何樂而不為?適時恰當的評價讓學生從中獲得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三、自主小結,讓學生真正知其然
“小結”是數學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學好數學的一條捷徑,也為以后學習數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能不能自主歸納、總結,反映的是他們學習的目標感和學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有機統一,在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在課堂中:規律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方法要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思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學的有效性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命力。我們教師要立足于踏踏實實的教學,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不斷審視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知其然之時,知其所以然。相信大家都能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探索出獨具風格的新路來。
參考文獻:
[1]周丹.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創新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3).
[2]成中正.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對策[J].新課程導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