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玲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高年級;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已經不能符合社會的要求,新階段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采取多種手段,切實提高閱讀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激發學習興趣,為以后的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展開教學。以《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為例,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西沙群島的魅力景色,學生對西沙群島并不熟悉,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與西沙群島相關的圖片,詢問學生照片中的地點在哪里,不用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疑問觀看與西沙群島美景相關的視頻,向學生直觀地展示神奇的海底世界,各種品種的魚在海底自由穿梭,珊瑚隨著海水的波浪翩翩起舞的美麗場景,將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到最大的程度后教師向學生介紹西沙群島,開始文章內容的學習。在閱讀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難度,為之后的閱讀教學奠定基礎。
二、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俗話說:讀寫不分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讀寫結合的辦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教師在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時,需要認真地閱讀和研究教材,通過閱讀和挖掘教材尋找文章中的讀寫結合點,讓學生在學習讀寫結合點部分的內容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學習《詹天佑》這課時,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年代與學生所處的年代相差很遠,學習本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查找清朝和詹天佑修筑鐵路時的時代背景,了解詹天佑在修筑鐵路時面臨的帝國主義的阻撓、嘲笑,面對京張鐵路沿線殘酷的自然地理條件時的不放棄和堅持。結合學生查找的背景資料,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內容,并讓學生自己畫一畫詹天佑費盡心力修筑出的人字形鐵路,完成本篇文章的學習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本篇文章的感受以我站在詹天佑的銅像前為開頭寫一段話。教師基于學生的文章判斷學生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況,并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文章評比大賽,通過比賽讓學生了解到自身理解上的不足,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又如,學習《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時,文章采取的是“總分總”的寫作結構,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側重帶領學生理解文章的這種結構,并讓學生以“保護環境”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在寫作時運用“總分總”的寫作方法。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提高對文章結構和內容的理解程度,促使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是影響學生一生的,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有益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首先,教師要注重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生動明確地體現出預習提前準備的重要性。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時,教師可以采取布置作業的方式強制性地讓學生預習課文內容進行獨立思考,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學生定會自覺地展開課前預習的活動。如,學習《白楊》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以下作業內容:自己閱讀文章中的主要內容,對文章劃分層次,確定文章中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中有許多人物描寫的句子,請同學們找出來,思考這些句子是從哪些方面描寫出了父子三人的語言和神態特點;自己課下查閱資料,了解白楊樹是什么樣子的,白楊樹有哪些特點;文章借助白楊樹表達出了什么;有疑問的地方請勾畫出來。通過課前預習,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做到師生之間的有效對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質疑。通過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以《林海》的學習為例,親切與舒服在文章中出現了三次,針對這一現象,有同學會提出為什么要多次提出親切與舒服?這樣寫作者有什么意圖?學生提出疑問后,讓學生在獨自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探究式學習,小組成員共同確定問題的答案。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出疑問進行質疑,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好習慣。最后,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教學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快速閱讀,除了快速閱讀外教師還要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通過多讀文章,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優美表達。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背誦文章中的優美語句,通過背誦加深記憶力。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提高閱讀課程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封傳兵.小學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初探[J].科學咨詢,2005.
[2]林湘閩.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