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課程基本理念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課程強調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近年來,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研究較多的是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入美術課堂,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綜合能力。但是,美術作業紙的面貌依舊是空白畫紙一張,而美術作業紙是學生美術語言表現的一種載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對作業紙的設計體現出一種教育的藝術,影響著學生的美術構思、情感表達、學習興趣和創作能力。
一、形狀、色彩、形式單一的作業紙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普遍使用,這樣的作業紙學生在運用過程中表現出很多弊端
1.這樣一份作業就需要兩節課才能完成
兩節課的作業,時間分隔影響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第一課時完成了部分作業,第二節課繼續作業時學生有的忘記了作業的要求,構思的作品由于中斷以后,學生的創作情感在不同時間的兩節課中很難一致地保持激情,這也有可能影響著作業效果,從而也影響著評價。
2.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導—講—畫—評”的教學流程
在畫(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畫“錯”了的學生,雖然繪畫中沒有畫錯的畫面,但至少是學生認為不滿意的。“老師,我畫錯了。”這是低年級的孩子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們認為自己畫錯了,于是就一層層貼上新的作業紙重畫,浪費了時間,重畫的作品也不一定能滿意。
3.在一些公開課中,往往一課時完成整個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結束前的作業評價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作業都來不及完成,教師為了教學流程的完整,只能叫停學生,挑選幾幅畫得較快的學生進行勉強評價。作業中反饋的信息并不具有典型性,可能還有隱性問題還沒暴露,這也影響著教師的決策調整。
4.千篇一律的作業紙無法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表現需求
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構圖能力和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進而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與不同美術形式的表達,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
是否每一課的美術作業紙都只能是一張白紙?我們是否可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不同的教學內容另外設計多元化的“美術作業紙”呢?當學生的設計不一定符合教學設計要求時,是否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后統一發給學生呢?
我們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也嘗試設計應用了不同形式的“美術作業紙”,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設計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張美術作業紙,課前復印分發給每位學生。
二、作業紙中人性化的設計,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1.原先學生要完成一幅美術作業,用一節課的時間是不大可能完成的,應用有針對性設計的“美術作業紙”提高了課堂效率
比如,我在準備二年級公開課《我設計的郵票》這一課時,一開始是新授了郵票的歷史、郵票的組成部分、郵票的情感表達及如何設計有主題的郵票后就讓學生開始自己設計郵票,但學生作業中我發現了很大的問題:有的學生速度太慢,費了好大的勁一節課只畫了郵票的外框;有的學生畫出來的郵票外形太小,以至于郵票內部的設計根本畫不下;有的學生想設計圓形的郵票,卻苦于沒有圓規畫不好形狀。我尋找問題的原因所在,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在白紙上畫郵票的外形,這讓學生花費的時間太多,學生把控不好會對郵票的設計失去興趣和信心。于是我對作業紙重新進行了設計:將作業紙變成郵票的外形,并且設計多種外形供學生選擇使用,還在外框運用了幾種不同的色彩,更便于學生運用不同的色彩表達自己設計的情感。當學生拿到這樣的作業紙的時候,他們的設計欲望油然而生,非常興奮。原本一節課很難完成的作業變得輕松了,作業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美術作業紙”的設計應用還使我們在評價時更易發現學生的進步,也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性,完善了作業評價
在課堂上,我們是否可以安排時間給予學生嘗試的機會,尤其是技法性強的作業更是如此。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在嘗試時熟悉技法,同時也讓學生暴露一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畫錯了”的學生,他們總喜歡重畫,特別是一些技法性強的內容,因為沒有嘗試過,所以“畫錯了”也在所難免。在上《鳥的紋樣》一課時,雖然學生曾經學過畫鳥,但時間久了對鳥的外形已經有點模糊,讓學生直接運用變形、夸張、添加等方法來設計鳥的紋樣,有的學生把控不好,容易畫錯。我在設計作業紙的時候將空白的作業紙進行分隔,設計為兩個區域,在右上角設計兩個小框,下面為一個大框。右上角的小框一個是用來練習畫寫生的鳥,以便學生對鳥的外形進行復習,在把握好鳥的外形的基礎上再運用技巧設計鳥的紋樣就方便多了,也不容易再出現“畫錯了”的現象。另一個小框是讓學生設計幾種不同的點線面的花紋,這樣裝飾鳥的紋樣就有了更多的元素。通過上面的小練習,學生設計的過程性的內容得到體現,學生創作層層深入,小練習時出現的問題也可以在最后的設計中進行糾正,有效、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作業的重點、難點。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很容易理解學生的創作思路,能更好地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
3.應用設計的“美術作業紙”使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多元化,發揮特有的功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倡導多元化教學方式及高效課堂理念的今天,如何設計應用不同形式的“美術作業紙”來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興趣、發掘學生潛能值得我們關注。
我們可以從作業紙的形狀、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尋求多樣的、有效的作業紙。
美術創作離不開構圖,構圖也是美術教學不能缺少的內容。根據作業紙的形狀培養學生美術構圖能力,根據內容選擇作品紙的形狀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教師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地為學生大膽想象提供導向,激發學生的情感,拓展他們的思維。在設計才藝節的比賽內容時,我給學生一人一張葫蘆形的作業紙,學生的興致高昂,一個個都想參加比賽,我引導他們在葫蘆外形的作業紙上進行個性創作。有的學生在里面用蘋果裝飾滿,就像一個裝滿蘋果的瓶子,具有裝飾性;有的學生則根據外形想象成了不倒翁,可愛極了。學生的構圖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很好的發揮。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實驗證明:色彩在小學生的視覺空間上,以及引起學生心理注意的傾向上占有重要位置。色彩在心理層次上的表現充實了繪畫的內涵,作品中的色彩顯示出了驚人的能量,這種視覺上的色彩效果牢牢抓住了人的眼睛,觸動人們的心靈。色彩是美術教育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注重作業紙顏色選擇,能提高色彩表現和感受力。記得剛工作時,我在上人教版美術一年級第二學期《象形的文字》一課時,我根據本課內容進行拓展教學,設計了《巖畫上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在象形文字出現之前,人類是如何用美術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課中我先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知道如果要成功表現巖畫藝術,首先應該設計好巖畫用的作業紙,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感覺,涂出了色彩斑斕的巖畫紙,再用巖畫古樸、純真、夸張的表現手法在設計好的巖畫紙上作畫。學生在完成巖畫的過程中感受到色彩在表現畫面時獨特的作用。
美術教育至關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感受材料的特性,讓材料發揮其豐富的表現力,讓學生嘗試各種材質帶來的新鮮感受。所以注重作業紙材質肌理,能激發學生探究能力和創造力。在上《有趣的水墨游戲》這一課時,除了要求掌握水墨畫的用筆及干、濕、濃、淡的變化之外,我還讓學生嘗試把宣紙先揉皺再思考如何利用揉皺的宣紙進行創作。有的適合表現山石的龜裂紋,有的適合表現古樹的表皮。學生通過對作業紙的肌理的巧妙構思,使學生的作品呈現出的表現效果讓人驚嘆,材料肌理的運用增強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美術課堂中教學模式的多元創新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觀念,需要改變過去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價值取向,根據各種因素與條件,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來適合的、多元的美術作業紙才能發揮特有的功能,提高教學質量。
關于“美術作業紙”設計的研究我們也只是剛剛開始,需要探索的東西還很多。我們應了解各個年齡段學生對不同形式、內容的“美術作業紙”的學習興趣。研究怎樣的作業紙內容和形式更能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更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個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幫助學生更好地用美術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闡述。有效地應用不同形式的“美術作業紙”,能提高美術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體現出“美術作業紙”獨有的高效、多元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顧明.談個性化的美術作業紙設計[J].新課程學習(上),2011(11):63.
[2]牛文華.形式多樣的幼兒園美術作業[J].時代教育,2016(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