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
一、事件
看著發瘋般沖向同學的她,女孩的淑女勁早已不在,左一腳,右一腳,連踹身邊的兩人。看著眼前的情景,我驚呆了。孩子,你怎么會這樣?伴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帶著憤怒的她,好不容易安靜下來。
下課后,我找到面帶不悅的她,輕聲問起上課前發生的一幕,她說是同學看了她的日記后,大聲叫著“小白”,我了解了“小白”就是她喜歡的一只小狗。“這又怎么了,叫叫而已。”我說。“它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不許同學們這么叫它,玷污它。”她答道。
[問題的背后]
趙同學家里有兩個孩子,她從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切生活起居都有保姆負責,養成了任性的習慣,小弟由媽媽帶著,她內心充滿了對媽媽的愛的期待,奶奶是個女強人,孩子跟奶奶在一起,缺少母愛,所以把自己的愛全傾注在自己喜歡的小狗上。這是孩子日記中的一段話:“那是一個春天,爸爸要來奶奶家吃飯,我和奶奶開心極了,又是洗菜又是做飯。幾個小時后,爸爸就來了,看到爸爸來了,我趕忙把養的小狗——白白關在了我的臥室里,白白剛開始還抗議,但它看反對無效之后也就乖乖地‘認命了,時間過很很快,天都快黑了,爸爸也要回家了,爸爸剛打開門,白白就不知是吃錯了什么藥,猛地用爪子刨開門向爸爸跑去,爸爸被它嚇了一跳,條件反射般一腳把白白踢了出去,白白被踢到了桌子旁撞到了桌子腿,我看到后大腦一片空白,愣了幾秒,發了瘋般向它跑去,白白的一條小腿好像斷了一樣,無力地耷拉著,眼睛也半睜半閉痛苦地嗚咽著,看到它這樣我連鞋都沒換一把抱起它向寵物醫院飛奔過去……幾個月過去了,白白的傷也養好了,不過它沒有以前活潑了,還留下了心理陰影,看到桌子子就哆嗦不停。
現在,我每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在想:如果我當時看好它的話,也許它就不會這樣,如果爸爸沒有踢它那一腳的話,它是不是也會和原來一樣活潑,可惜世上沒有如果。”
可見孩子有多喜歡小白,我后來聽孩子的奶奶說,小白在一次走失后,再也沒有回來,全家找了幾天,也沒有找到,最后騙孩子說送人了。
二、我的對策
1.尋找權威,讓心理學來說話
孩子從小由奶奶帶大,對孩子像眼珠子一樣地保護著,如果直接跟奶奶去溝通,她會不接受老師所說的,我的教育根本達不到預想效果。所以,首先我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
心理老師通過畫畫對孩子進行了測試。孩子的畫,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一扇窗戶。畫自己的家,孩子的繪畫中充滿各種物體,卻不見人影。孩子畫面中的顏色都是暗色,心理老師說:“從圖畫上看出孩子缺少家庭的關愛。”
2.調查背后,了解狀況
調查中知道奶奶每天晚飯后就出去散步,孩子自己在家很孤獨,缺少家庭中的關愛。奶奶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因為孩子從小由她帶大,對孩子像眼珠子一樣地保護著,舍不得孩子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孩子媽媽又比較弱勢,在婆婆面前沒有說話的權利。
3.讓心理老師和媽媽談話
心理老師找孩子媽媽從圖畫上比較科學地分析了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以及孩子的日常行為,孩子媽媽聽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了很大的決心,終于和婆婆談孩子的歸屬問題,幾經談判,終于把孩子接回了家。
4.再次幫媽媽解決問題進行家訪
孩子總算是回到了爸爸、媽媽的身邊,但是家庭教育又出現了問題,因為孩子媽媽是一個做事很認真,又嚴格要求的人,孩子剛回到身邊,看著孩子身上的壞毛病,特別著急,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孩子接受不了,媽媽很痛苦。家里還有小弟弟,趙同學看著媽媽是那么喜歡小弟弟,她心里特別不舒服,覺得媽媽不愛自己,怎樣能讓女兒感受到媽媽的愛,媽媽又遇到了難題。
5.鼓勵優秀孩子和她當朋友
我鼓勵班級優秀的孩子和她當朋友,這樣無形中對她的行為進行了一種影響,在優秀學生身邊,她學到了別人優秀的一面,對自己也是一種鞭策,再也不好意思發脾氣了。
三、我的思考
1.了解孩子才能對癥下藥
趙同學任性的原因是什么?經過調查,他從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切生活起居都有保姆負責,養成了任性的習慣,孩子想怎么著就怎么著,缺乏行為規范和自我約束意識。當孩子任性時,奶奶就躲到一邊,聽之任之,不加以引導。孩子還因為每天看不到媽媽,所以心神不寧,更是拿耍脾氣來發泄。我聽了心理老師對孩子心理問題的指導,以及和孩子媽媽的溝通了解了孩子最渴望和媽媽在一起。所以,和家長溝通后,讓孩子回到媽媽身邊,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就不再那么任性了。看來改變孩子要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對癥下藥。
2.家校合力發揮最大教育效果
我們知道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審美情操等起著啟蒙和培養作用。孩子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所以,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趙同學的家庭問題,如果我不能和家長及時溝通,不解決孩子缺少母親關愛的問題,我花費再大的精力,也無法達到教育的效果。看來,家校合力才能發揮最大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