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波

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創新教育的實施還很不適應,甚至阻礙了創新教育的深化。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有些課堂教學索然無味,機械呆板,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性,缺乏應有的活力。數學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做數學”,而不是教師“教數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當把現成的數學知識“教”給學生,而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信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做出來”的數學。這樣的課堂才不會壓抑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打造一個快樂、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教育新形勢下的要求,也是課堂上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起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并有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在個性張揚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創設體驗生活之境,構建活力新課堂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該從單一的課堂探究學習走向多維度的社會化數學探究學習,讓更多的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探究數學知識,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讓學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有關圓的實物,如,鐵圓、圓盤等。讓學生自主來探索如何求圓的周長。有的認為利用繩子繞一圈,再測量繩子長度;有的認為在直尺上滾動一周也行……在討論基礎上,動手實踐,從而得出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里,教師提出一個新問題:要是遇到大一些的圓時該怎么辦?方法行得通嗎?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或自覺看書領會中懂得需運用統一計算公式才能真正求出。這時可創設一些小問題來學習探討:(1)為什么車輪是圓的?(2)為什么不是方的或是三角形的?(3)為什么不可以呢?……學生在質疑解答過程中能聯系生活經驗來解決有關實際生活背景的數學問題,從而體現課堂教學的魅力,學習與生活和諧統一,更好地促進學習。
二、創設小組合作之境,構建學習新形式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隨著它的走進課堂,大大提高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活躍了課堂氣氛,展現了課堂新景觀。為此,教師在任課時應細致推敲研究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剖析知識內在聯系,充分發揮例題的功能,提供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材料,既要有思維含量,又要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教師就要做到及時、得力、得法。在教學“加減法的估算”時,我首先通過創設具體的購物情境,讓學生幫助體育老師估算一下用100元錢購買1個排球,2幅乒乓球拍、10個乒乓球,(1個排球45元,1幅乒乓球拍22元,1個乒乓球1元)到底夠不夠?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再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培養了相互合作、互相幫助的團結精神,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三、創設求異思維之境,構建解題新思路
激活創新欲望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前提條件,創新人才都有一種追求普遍規律、樂于探索、愛好創新的欲望和需求。但小學生的數學創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種朦朧的、潛藏的、無意識的本能,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來激活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去探索數學的奧秘。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15-8=?時,學生想盡了方法,只要方法是對的,老師一一給予肯定,但學生的想法卻充滿智慧的靈光。方法一:從15里1個1個地減,共減去8個,這是思維還離不開操作的低水平的反映;方法二:15-8=10-8+5,是用10減去8再加上個位上的5,比書上15的退位減法“從前位退一到本位變10,加上被減數的個位數再減”就簡便得多,這是兒童智慧的反映;方法三:15-8=15-10+2,是思維靈活變通性的反映。15減8難算,但減10就容易,因為多減2,所以再加2,結果是不變的;方法四:因為7+8=15,所以15-8=7,運用做減想加的方法計算,是知識的遷移;方法五:15-8=15-5-3,把8分為5和3,先用15-5=10,再用10-3=7等等。各種算法,讓學生各思其計,我們則在實際教學中很難講清哪種方法是最好的,只要學生會就是好的。通過上例的教學,讓學生多角度進行思維訓練,學生解題的靈活性、敏捷性將會大大提高,更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四、創設問題意識之境,構建學習新思路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他們在知識與情感兩條主線的互相作用下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構建學習新思路,這樣知識就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和內化。在現代數學教學中,不僅需要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同時還應貫徹教材本身化繁為簡的教學原則。如,在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張表格:
經過觀察,學生馬上就發現表格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人的身高不可能為0.155米,也不可能是13.8米。老師只需問:錯在哪里?學生:小數點點錯了位置。在這種問題情境下,學生能從心理上直接形成一定的概念,達到了老師教學的目的。但由于小學生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僅靠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提示尋找問題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法,從而滲透數學思想,貫穿于整個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便于他們自主學習。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愛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可見,封閉僵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沒有出路,時代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早日誕生、早日成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尊嚴還給學生,把童趣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讓孩子們豐富多彩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我堅信:只有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才能讓數學教學更精彩;只有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才能使孩子們從創新的教育走向創新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許麗琴.努力創設高效活力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2015(5).
[2]閆國棟.如何讓課堂充滿活力[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