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麗
摘 要:小學中段學生習作,而作文對于“生活見識面窄,表達能力欠缺,作文素材貧乏”的外來務工子女來說甚為困難。力求從入微觀察生活及引入電影欣賞來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建立寫的信心,讓作文在他們心中活起來。
關鍵詞:課程資源;電影;習作
如何讓學生的作文活起來?這需要教師將課程資源充分適宜地加以開發(fā)利用,讓作文教學變枯燥為快樂,變沉悶為輕松,做到以生為本。
作文在語文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可提到“作文”,不管教師還是學生都犯難,作文教學陷入了“老師難教——學生難寫”的惡性循環(huán)。三四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始階段,如何讓這些“生活見識面窄,表達能力欠缺,作文素材貧乏”的外來務工子女打好寫作基礎,讓他們愿意寫并樂于寫,這對教師來說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談小學中段學生的作文教學。
一、立足生活,細微觀察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莫言說:“作家的寫作必須立足于生活。”對小學生來說寫作更應該立足于生活,入微觀察。
1.寫好觀察日記
在三年級下冊科學中,學生認識了“蠶”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筆者與他們約定:以日記的形式將觀察到的蠶的變化記錄下來。看他們的日記,記錄得挺詳細,其中林同學最為出色。她在日記中寫到:“蠶寶寶吃桑葉的時候非常有趣。每次,它們一聞到桑葉的香味,就爭先恐后,一拱一拱地爬到桑葉邊,用胸前的三對腳緊緊地扒住桑葉的邊緣,高高地昂起頭,迅速地把美味大口大口地吞進肚子里。不一會兒,它們就把桑葉啃得精光,只剩下光禿禿的葉柄。”
至此學生找到了觀察這些小動物的樂趣,接下來,他們的日記基本上以觀察小動物為主。四年級上冊單元習作中要求寫幾則觀察日記,他們就自己種豆芽,由此將觀察動物轉向植物。
這種有目的性的記錄有利于學生更為細致地觀察,關注生活的同時,有利于夯實寫作的基礎。
2.聯(lián)系生活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而生活正是激起感情漣漪的源泉。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踐,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對生活的發(fā)現(xiàn)當中,體驗生活的真諦。充實的生活體驗會使學生獲得豐富而充分的個人體驗,獲得獨特的內心感受,從而豐富文章的內容,彰顯文章的內涵。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三下第五單元“感受人間真情”的主題時,布置學生寫一篇《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的作文。在教學前十天,要求學生觀察記錄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期間,筆者還分別讓學生欣賞了歌曲《感恩的心》,文章《奇跡的名字叫父親》以及電影《漂亮媽媽》。后來,在學生的書寫中發(fā)現(xiàn)他們寫的事件,跟爸爸媽媽所要講的話各不相同,但所抒發(fā)的情感都非常真摯。其中一位學生在文章中寫到:
親愛的爸爸,您能好好吃一頓早飯嗎?每天早上起床,我總會看見你手提早餐邁著匆忙的腳步走出家門。我來不及跟你說上一句話。
親愛的爸爸,您能早些回家,早點睡覺嗎?每天晚上我總等不到你下班就睡著了。似乎只有我在學校做錯事,才能好好地聽你說句話……一個渴望與父親相處的孩子,一個為家庭忙碌的父親,這也許就是外來務工人員的無奈。
二、引入電影,學會欣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那么是否可以引入電影,將學生對電影的喜愛遷移到作文教學中呢?
一部好的電影就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甚至優(yōu)于文學作品,因為它是集文學、音樂、表演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是生活的再現(xiàn),它能指導學生觀察想象,還能激發(fā)學生寫作情感,使學生積累語言。
1.用電影對照生活,產(chǎn)生共鳴
三年級下冊,給學生放了電影——《漂亮媽媽》。影片講述了女工因為兒子先天失聰,丈夫因此跟她離婚,她獨立承擔起撫養(yǎng)兒子的全部責任……學生以局外者的身份看到一個母親的付出。雖然自己的母親沒有因為要照顧自己而辭去好的工作,但愛自己的那份心他們依然能體會到。
《一個都不能少》讓學生明白上學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擁有的權利。在很多貧困的地方,很多同齡的孩子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而對影片中的人物他們也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生覺得魏敏芝太笨了,有些學生則被魏敏芝尋找張慧科的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動。看了這部影片學生個個有自己的不同見解。而其中有個學生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比張慧科幸運很多,爸爸媽媽給我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我從來不用為自己缺少什么學習用品而擔心,即使我家再困難,爸爸媽媽也不會舍得讓我一個人外出打工。我很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可是我卻一直調皮搗蛋跟他們作對。”難以想象這是出自班級里最調皮的邱同學之口。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就是這樣能觸動心弦,打動人心,讓學生有說的欲望,寫的沖動。
2.用電影對照小說,豐富積累
《草房子》《城南舊事》等這些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也讓學生欣賞了幾部,看過原著的學生私底下比較電影與原著的出入,其他學生深受影響,看了電影之后便去圖書館借原著翻閱,甚至還將不同的地方列出來。
3.用電影引發(fā)思考,提高能力
《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千與千尋》等這些影片又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視覺沖擊。同時也讓他們開始覺得命運要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要勇于嘗試,而不是一直感嘆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在班級里應學生要求放了兩次,第一次看不懂。可在看完第二次又想再看,他們覺得音樂真是門神奇的藝術,被丟棄在池塘之底的學生也能站到世界的舞臺之上。
通過欣賞一部部影片,學生也慢慢地由“復述電影內容”到后來的人物點評、觀后感、續(xù)寫故事,現(xiàn)在也開始嘗試給影片中的人物寫信。
作文教學就是要激發(fā)學生興趣,平時重視觀察積累,多思多練,將寫作訓練融入生活,融入欣賞優(yōu)秀的電影訓練中。
參考文獻:
[1]曾群少.電影資源在作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小學信息教育技術,2012(11).
[2]周華東.用“磚”敲開寫作之門:孫雙金老師觀察作文教學賞析[J].語文教學通訊,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