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歆
摘 要:班級是學生校園生活的基本單位,他們大部分的學習與生活都是以班級為基礎進行的。因此,一個班級的文化精神建設以及管理模式構成,會對學生的習慣養成及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積極自主;責權明確;賞罰分明;積極團結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策劃者,但受各方面的限制,使班主任不可能成為班級面面俱到的管理者。管理心理學認為,在所有能調動積極性的因素中,需要是最根本的因素。滿足學生的社會需要即集體的需要和自我的需要,能產生強大持久的動力。下面就談談我在構建積極自主的班級管理模式方面的一些經驗。
一、構建賞罰分明的班規制度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到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東西就是從小家長和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
二、營造積極團結的文化氛圍
1.以“勵志”貫穿班級文化
如何使一個團隊更加團結?在管理學上,要求首先給這個團隊樹立共同的目標,形成一種集體信仰。一個班的學生就是一個團隊,如何讓這個團隊成為一個凝聚力很強的整體。經過我的觀察,我發現本班大多數孩子由于家庭、所處環境等原因,造成了他們性格的脆弱,抗失敗能力差,缺乏自信。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灰心喪氣。針對這種情況,我創建了勵志、積極的文化氛圍。由于我是語文教師,我就把語文知識滲透到班級文化氛圍之中,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產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2.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調動起孩子的自信心后,我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孩子意識到每個同學的一言一行不只代表你自己,更代表了班級的形象。所以,在學校的任何場合,都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為班級爭光,有表現好的學生,尤其是平時表現不好,但在集會等場合表現好的時候,我就適時表揚,讓孩子認識到“班榮你榮,班恥你恥”,你是班級很重要的一分子,不要忽略自己的存在。經過一年的實踐,孩子們的行為習慣上了一個很高的臺階,班級已經沒有了打架現象,變得越來越和睦。
3.培養積極團結的精神
孩子們的喜好不一樣,天賦不一樣,他們的特長就會不一樣,有的孩子擅長學習,有的孩子擅長跳舞,有的孩子擅長體育……這種情況每個班級都會存在。孩子能否從他們的特長中獲得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關鍵看班主任怎么引導。
三、構建責權明確的班干部制度
現代管理的“人本”思想認為: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一切管理均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為根本。教育科學也告訴我們,只有當學生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并以班集體小主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的時候,一個蓬勃向上的班集體才能得以形成。所以,在班干部制度上,我的做法是:
1.構建責權明確的管理框架
經過深思熟慮,我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由班長到班委再到小組長再到班內每一個學生,將班級工作責任化,并將責任具體到個人。爭取每個人都有事做,每個人都是班級的管理者。而且,班委會每半年到一年進行一次重新選舉,力求讓孩子們找到最適合的工作崗位。
2.細化班級工作,鍛煉大多數學生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使他們學會付出,學會關注集體,這是他們成長中一項重要的課題。我選擇從最細處著手,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
有權利就得承擔一定的義務。班級的室外環境區就是一個嘗試。洋洋灑灑的一片由十幾個孩子打掃,有踏實肯干的,自然就會有偷奸耍滑的。我讓組長把責任區分成若干塊,每個孩子都是自己責任區的負責人,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出了問題很容易解決,這樣,讓孩子明確權利和義務是并存的,缺一不可。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3.唯才任命,民主表決
為了讓有才能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能力,調動其積極性,積極地開動頭腦,管理好班級事務。我班實行“毛遂自薦”的制度,如果覺得承擔某一職務的學生不合格,可以自己上臺演說進行競選,學生民主表決,在兩個星期內進行試用,如果學生滿意則正式上崗。
4.班委會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班委會,尤其是班長,就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和領軍人物。所以班委會的作用是很大的。不論何時,班委會成員都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積極自主,并不是說教師無目的地進行權力下放。如果這樣,只會把這四個字變得有名無實,只會讓班級變得更糟。在問題出現時,教師還應該“該出手時就出手”。其實,管理班級,教師應始終充當“舵手”的角色,應時刻留心班級,并不等問題出現時再進行說服教育,而是應該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章櫻櫻.構建自主型班級管理模式[J].文教資料,2010(7).
[2]陳松恩.建構學生自主管理班級模式[J].文教資料,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