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陳永富
摘要: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分別測算了浙江省13個市(縣、區)171個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結果表明,樣本區種植類家庭農場技術效率水平偏低,主要原因是純技術效率較低。從各類家庭農場內部的效率差距來看,糧油類家庭農場之間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差距在三類家庭農場中最小,蔬菜類家庭農場之間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差距最大,水果類家庭農場之間的純技術效率差距最大。各類家庭農場效率存在較大差異-性的可能原因有農產品特性的不同及市場競爭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農場:類型:效率:數據包絡分析法(DEA)
中圖分類號:F324.1;F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419-04
2008年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中,家庭農場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緊接著,2013與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都強調了家庭農場作為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的模式。家庭農場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符合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順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家庭農場的發展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政府連續出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引導其發展。然而。政府的政策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家庭農場的經營是否有效率,不同農產品類型的家庭農場的效率是否存在差異。其根源是什么,通過分析上述問題,旨在為家庭農場主提升經營效率,政府部門制定并實施相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認為細分農產品類型的研究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家庭農場效率的特點,因此,本研究把課題組調研的浙江省171個種植業家庭農場數據根據農產品類型細分成了糧油類家庭農場、蔬菜類家庭農場和水果類家庭農場,并分別測量和分析了各類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1 文獻回顧與效率測量方法
在效率的內涵方面,英國的經濟學家Farrell從投入角度指出技術效率是在市場價格與生產技術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要素按照既定的投入比例生產出一定量農產品時,最小成本與實際成本的百分比。Leibenstein則從產出角度指出技術效率是在要素投入比例及市場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實際產出水平所能達到的最大產出量的百分比。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測算都是針對技術效率的,本研究考察的就是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
嚴密的效率測度方法可以準確地評價家庭農場效率。國內外學者最常采用的方法為隨機前沿分析法(SFA)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在運用隨機前沿分析法的過程中,必須先預設一個固定的生產函數。比如Translog、C-D等生產函數,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它在測算出技術效率的同時也對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進行了測算。然而,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只能適用于一種產出的情形。在農業多投入、多產出變量的情況下,使用數據包絡分析法顯得更為方便,它不需要提前設定生產函數,只需獲得投入與產出的相關數據即可。Manevska就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評價與Tobit模型相結合的方法對西非家庭農場的效率進行了測算,并分析了其相關影響因素。時悅等也運用DEA方法測算了山東省某鎮畜牧業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因此,本研究借助DEA方法來測量樣本區部分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
2 理論基礎
2.1 技術效率、生產前沿面和DEA理論
技術效率是指決策主體對現有資源的配置能力,即在既定投入下實現最大產出的能力。生產前沿面指的是在一定技術水平下,決策主體各種有效率的投入與產出集合。Charnes等在1978年首先提出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來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有效性,在相同類型決策單元投入既定的前提下,該方法利用數學規劃法確定其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再將這些決策單元投影到生產前沿面上,通過比較決策單元到生產前沿面的距離來評價其相對有效性。所謂相同類型決策單元,是指它們需要具有相同的目標和任務、相同的投入和產出指標等共同特征。因此,運用DEA方法測算技術效率的前提是決策單元(樣本)具有上述相同特征。
2.2 目標函數、農產品類型和家庭農場效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的解釋,家庭農場是指主要以家庭成員為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商品化、集約化生產經營。且家庭收入來源主要為農業收入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由于農產品特性的差異。不同農產品類型的家庭農場在規模、勞動力結構與經營效率上存在差異。那么,不同農產品類型的家庭農場是否具有相同的目標函數,如何確定家庭農場的目標函數,根據現有的理論基礎,家庭農場主是理性經濟人,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個體,因此可以認為他們的目標函數相同。假設市場完全競爭,家庭農場i產出數量和產出價格分別為Qi和Pi,成本為Ci(Qi),收益為Yi,則家庭農場i的目標函數為Max{Yi=PiQi-Ci(Qi)},進一步假設S={s1,s2……sn}為家庭農場的投入向量,那么,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效率轉換可由生產函數Q=f(S)表示,該函數表明在生產前沿面上不同組合下可獲得的最大產出。如果投入向量為S0,產出為Q0,則當且僅當Q0=f(s0)時,家庭農場才是技術有效率的,即位于生產前沿面上。如果Q0
3 實證方法與數據處理
3.1 變量選擇與指標確定
效率測量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與其他行業一樣,資本和勞動是家庭農場最主要的投入,為在避免多重共線性的情況下盡可能準確地反映現實,本研究將家庭農場的投入產出函數設定如下:Mi=f(x1,x2,x3,x4),Mi為家庭農場的產出指標,用當年家庭農場總收入(萬元)表示,x1,x2,x3,x4為家庭農場的投入指標,分別表示固定資產投入,勞動投入,土地投入,其他投入(原材料等),其中固定資產投入用固定資產凈值(萬元)反映:勞動投入用折算后的勞動力數量(個)表示:土地投入用家庭農場經營面積(hm2)表示:其他投入用原材料等總支出(萬元)表示。
3.2 模型簡介
DEA模型有多種形式,本研究主要選擇規模報酬可變下的BCC模型和規模報酬不變下的CCR模型。設有n個決策單元,每個決策單元DMUi(i=1,2,…,n)都有n種輸入和s種輸出。分別用輸入Xi和輸出Yi表示,則Xi=(x1i,x2i,…,xmi)T和Yi=(y1i,y2i…,ymi)T,i=1,2,…,n。評價第j0決策單元的BCC模型線性規劃:
式中,θ為決策單元DMU0的有效值,λi為相對于重新構造一個有效的組合中的第i個決策單元的參與組合比例。當0=1且s-=s+=0稱DMU0是技術有效:θ=1,單s-≠0或s+≠0時,稱DMU0弱DEA有效的,說明部分投入過剩或產出不足:v<1時,則稱DEA是技術無效的。該模型測算的是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水平。如果把該模型中的∑ni=1λixi=1限制條件去掉,模型則稱為CCR模型,它測算的是生產單元的技術效率。
3.3 數據說明與描述
本研究采用農戶問卷調查方法,數據來源于2014年暑假課題組成員對浙江省余姚市、慈溪市、建德市、臨安市、東陽市、嵊州市、磐安縣、紹興縣、海鹽縣、衢州市的龍游縣及柯城區等13個市(縣、區)部分種植類家庭農場的調查分析,樣本村及樣本家庭農場都是隨機抽取的。共調查種植類家庭農場180戶,剔除信息不全或失真的農戶,共獲得有效問卷171份,有效問卷率達到95%。其中糧油類家庭農場有66個,蔬菜類家庭農場有57個,水果類家庭農場有48個(表1)。調查內容主要分為四大塊,一是農場主基本情況,如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二是家庭農場基本情況,如種植作物類型、經營面積、地塊數目、租金等情況;三是家庭農場經營收支情況:四是家庭農場獲得政府補貼情況及農場主對政策的期望。
上述三類樣本的描述性統計表明:勞動力投入方面,蔬菜類家庭農場大于其他兩類家庭農場,可能原因在于蔬菜類家庭農場復種指數高,日常看護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固定資產投入方面。糧油類家庭農場固定資產凈值的均值在三類家庭農場中最大,可能原因在于浙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大部分糧油類家庭農場都擁有較多的大型農業機械:其他投入(原材料等)方面,蔬菜類家庭農場大于其他兩類家庭農場,可能原因在于蔬菜類家庭農場復種指數高,一年的化肥、有機肥、種子、農藥等開支最多:土地規模方面。糧油類家庭農場的均值在三類家庭農場中最大,可能原因在于浙江省積極引導糧油類家庭農場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使其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經濟:總收入方面,水果類家庭農場的平均總收入在三類家庭農場中最高,糧油類則最低,可能原因在于水果經濟價值高,當年的產量和銷量較好。糧油類則基本由國家統一收購,價格缺乏競爭力。總收入較為平穩。由此可見,三類家庭農場的投入、產出變量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4 測度結果及經濟分析
本研究使用DEAP2.1軟件分別測算浙江省66戶糧油類,57戶蔬菜類和48戶水果類家庭農場在規模報酬不變情況下的技術效率及規模報酬可變情況下的規模效率與純技術效率。測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糧油類、蔬菜類、水果類家庭農場的平均技術效率水平都偏低,分別為0.541、0.220和0.311,這說明樣本區大多數家庭農場利用現有資源的能力較差,與各自的生產前沿面距離較遠。此外。通過觀察各自的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發現規模效率均值遠大于純技術效率均值,可以推斷出,樣本區家庭農場技術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純技術效率較低,而不是規模效率較低,可能的原因是家庭農場勞動力結構、固定資產配置有問題,或者是經營不力。管理不善。從表2中還可看出。樣本區糧油類家庭農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經濟,而蔬菜類,水果類家庭農場的規模效率則較低,具有提高規模效率的潛力。
不難發現,表2中各類家庭農場效率的測算結果差異較大,這是因為表2中三類家庭農場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產前沿面。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表2報告的是家庭農場內部效率的差距,在三類家庭農場中,樣本區糧油類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值最高。分別為0.541、0.585和0.911,這說明該類家庭農場相對于另外兩類家庭農場而言,其內部各家庭農場之間在技術利用、經營管理和規模優勢發揮等方面能力差別不大,因而效率差距較小:水果類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水平較低,為0.311,表明其內部各家庭農場之間在技術利用、經營管理等方面能力相差較大:蔬菜類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最低。為0.220,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也很低,分別為0.431和0.569,這表明其內部各家庭農場之間在利用投入要素實現最大產出的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規模經濟效益的差異性也較大。
總之,根據表2能夠得出一個一致性的結論,即樣本區種植類家庭農場的平均技術效率水平偏低,主要原因是純技術效率較低。
5 小結及政策啟示
本研究運用DEA方法,分別對浙江省171個家庭農場的技術效率進行了測算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第一,樣本區種植類家庭農場技術效率水平偏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純技術效率較低。第二,細分農產品類型的效率測算結果顯示,各農產品類型家庭農場內部效率差距具有較大差異性。第三,各類家庭農場效率較大差異性的可能原因是農產品特性的不同及市場競爭的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得出如下政策啟示:第一,通過提升家庭農場主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勞動力的素質來提高其純技術效率和技術效率。根據鄭循剛等、黎紅梅等的研究結論,家庭農場主的才能對家庭農場技術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應加強農村教育,加大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力度。第二,為家庭農場提供信息傳遞等服務,為同一類型的家庭農場提供互幫互助的平臺,以縮短同類家庭農場之間的效率差距。根據Faure的研究結論,通過提供完善的咨詢互助服務來滿足農場主需求,可以促進家庭農場經營效率的提升。第三,對不同農產品類型家庭農場的具體扶持措施與力度應有差別,這是推進家庭農場發展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