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蓉
摘要: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也就是大學生在自身學習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的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本文從大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職業興趣因素、職業選擇因素和工作績效因素來分析和研究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的形成。 關鍵詞:大學生 導游 職業認知
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形成的調查研究對大學生自身和導游行業都有重要意義。國家旅游局今年10月8日發布,全國旅行社直接從業341312人,同比增長0.39%,其中大專以上學歷243393人[1],可見在導游行業大學生參與到這個行業的增長率很低。本論文以社會職業認知理論和SCCT 模型來輔助研究分析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的形成,解剖出其中的個人背景因素、職業興趣因素、職業選擇因素和工作績效因素來分析和研究。對研究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了解,設計對策,以期實現引導大學生導游就業方向,從而達到擴充高素質導游隊伍的目的。
1、研究意義和方法
1.1研究意義
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形成的調查研究對大學生自身和導游行業都有重要意義。對于大學生來說,能夠讓學校調整針對性教育,更好的引導大學生在導游行業的就業,增加大學生在導游行業的就業率;同時,對導游行業而言,根據調查作出一定調整,吸引大學生就業,增加行業高素質從業人員,從而更好發展,創造更多旅游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
1.2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參考文獻資料法。
1.3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分三個步驟,首先是根據論文選題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整理經驗和資料,寫文獻綜述;然后設計調查問卷,并做問卷調查,訪談等,收集整理調查數據資料;最后根據對調查的資料,得出結果研究,提出針對性的期望和改善。
2、研究綜述
2.1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大學生職業認知即大學生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學習與周圍環境的接觸過程中形成的對于某一個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2]。而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也就是大學生在自身學習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的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
21世紀以前,班杜拉 ( Bandura) 的一般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是這一研究趨勢的起源之一,這一理論強調在人的職業認知行為過程中,各種因素均參與了這一作用的過程[3]。近年來我國有很多學者通過對社會職業認知理論的研究來進行大學生的職業認知形成研究,其中包括宋一兵通過借鑒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 ,以在校大學生這一導游職業特殊的從業群體為研究對象,以相關調查數據為基礎,創建SCCT 模型以研究[4]。
2.2導游職業認知形成的影響因素
導游職業認知形成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個人背景因素、職業興趣因素、職業選擇因素和工作績效因素,宋一兵的SCCT 模型,其利用了班杜拉的三因素的互為因果模型,強調在職業發展中起作用的三種個人變量———自我效能、結果預期、個人目標之間的相互影響,提供了三個子模式[5]。為了研究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形的職業選擇因素和職業興趣因素,這里借鑒宋一兵的SCCT模型,建立了以下模型:職業興趣模式、職業選擇模式。
3、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形成影響因素分析
3.1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的重點就是要將調查內容操作化為可觀察的測量指標。本次問卷包括4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大學生職業認知形成的個人背景因素的設計。因為在大學生就讀期間,父親、母親、主要親戚與高中同學等對其就讀專業以及未來從事的職業有較高的期待,將深刻影響其職業認知,其中也包括被訪者的性別、年齡、學習生活經歷等;第二部分是對大學生職業認知形成的職業興趣因素的設計;第三部分是對大學生職業認知形成的職業選擇因素的設計,大學生選擇從事導游職業的因素可能有專業對口、工資薪酬高、受過相關培訓等;第四部分是對大學生職業認知形成的工作績效因素的設計,大學生在導游工作實踐中,自我得到提升,抑或是升職機會多等等因素。
3.2影響因素分析
3.2.1個人背景因素
通過對大學生入學前專業選擇的調查,41%的大學生是因為學校調劑,33%的大學生是愛好旅游而填報了旅游專業, 11%的大學生是因為父母的要求而填報,剩下的是因為和朋友一起報考或者其他原因。說明本身就有很多人不是熱愛這個行業,同時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愛好旅游并不是將來從事旅游。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旅游行業的了解,學生才懂得旅游行業工作需要面對的是很多突發事件、復雜的局面,去接觸社會的各個階層。同時,因為這個行業工作的復雜性、重復性、突發性并且辛苦,所以學生門對這個行業的好感度不高。又因為服務行業的性質且入行門檻低,導致有學生認為從事這個行業社會地位低,不愿將來從事該行業。
3.2.2職業興趣因素
職業興趣的因素相對復雜,社會評價、教育環境、家庭影響等都有可能成為職業興趣產生的原因,然后通過實踐得到的效能評價影響最后的結果--職業認知的形成。
在實際調查中, 65.1%的大學生認為社會評價、教育環境、家庭等影響了自身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例如題8: 大眾對導游職業存在誤解,新聞媒體對導游的報道常常是負面的,比如“坑害消費者”、“拿高額回扣”、“以次充好”,這一問題得到了67%的大學生認可;題9中:46%的人認同,“大眾對導游職業的誤解影響著其對導游職業的認知”;還有題13:50%的人認同,“從業過程中,他人(游客和其他)的評價對自身的職業興趣有較大影響”;題10: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導游職業也與“高收入、高自由度、增長見識”等相聯系,這一問題得到了13%的大學生非常認同的回答,還有31.7%與20%的大學生是認同和一般認同,這充分說明了,社會評價對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的影響。在題11的調查中,問到了受調查大學生是否因為有過導游培訓教育的經歷而對從事導游產生興趣,53%的大學生選擇了答案“是”;通過題12的調查發現:40%的受訪者是因“家庭因素而對從事導游產生興趣”。由此可見,職業興趣因素對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的影響。
3.2.3職業選擇因素
職業選擇模式是大學生在進入導游職業前的一個初步目標作用下,通過導游實踐達到預期的目標,獲得相應的績效成績,作用于最后導游職業認知的形成。又因為一般做出目標和實踐的選擇時都是在非理想狀態之下,所以背景因素與環境因素也同時發生作用。
根據選擇模式得出三個流動性階段結果: 一是大學生在進入導游實踐之前的選擇或目標設定,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受到先前背景因素即自身的文化素養、培訓教育、性別等因素影響。一些在校大學生由于旅游專業的關系,他們通過學校的課程教學,比其他人更先接觸和學習到一些導游基礎知識,得到過老師的導游培訓等。二是大學生在采取導游實踐行動過程也一直受到多種環境因素的制約與影響,共同作用于導游職業認知的形成,這其中就有前背景因素和當前背景因素的影響,例如性別、年齡、文化素養等。最后,通過導游實踐獲得了相應的職業效能即職業實現情況又與后來的職業再選擇構成一個反饋回路,影響大學生新的職業選擇行為。
以上分析也在實際調查中被證實,例如題14:超過60%的大學生認為職業選擇因素影響了他們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例如題15、16:46.7%的大學生打算選擇從事導游的原因主要有工資薪酬高、專業對口,同時希望在這個行業大干一番并有所發展,這就是他們入職實踐前的選擇和目標;與此同時受到先前背景因素即文化素養、培訓教育、性別角色社會化等因素影響,例如題1、2:是對文化素養和性別調查,有大專的、也有本科的,也有男有女,總的來說還是女性相對較多。題17:是培訓教育因素的調查,31.6%的在校大學生因為專業原因,在參與導游實踐前有過相關的培訓教育,也有部分大學生是有過旅行社相關工作經歷;例如題18-20:在調查導游實踐對大學生自身擇業的影響時,51.1%的大學生表示影響大,但是只有45.2%的大學生達到了自己在這個行業的預期目標。于是調查了大學生在當前的社會環境導致他們不愿從事導游行業的原因,主要是社會負面評價、機制不健全、工資不穩定、奔波不固定,也有少數人為其他原因,這也就是反映了大學生在實踐之后,職業效能即職業實現情況又與后來的職業再選擇構成一個反饋回路,影響新的職業選擇行為的現象。
3.2.4工作績效因素
根據職業選擇相互影響因素的圖表分析,知道也是多種因素作用于工作績效因素,這一因素的前背景因素和當前背景因素則由個人能力、自我效能、自我效能認知與績效目標得相互作用,從而績效結果最終作用于職業認知的形成。
在調查工作績效因素對大學生的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時,15.1%的大學生表示非常認同工作績效因素影響了他們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35%的大學生是認同工作績效因素影響了他們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
題22-23:調查結果表示53.2%大學生覺得他們導游職業經歷中,付出與收獲成正比, 20%的大學生認為導游的薪資高,大多數都覺得是一般。通過訪問了解到,導游的工作比較辛苦,有大學生夸張的形容了導游職業是“起得比雞早,干得比牛累,吃的比豬差,睡的比狗晚”,從而讓大學生覺得導游的薪資只是一般高。同時,題24-25: 60%的大學生認為導游職業的社會地位低和很低,還是在他們認為導游人員對旅游業的貢獻大的情況下,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大學生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是消極的。于是題26做了關于大學生對導游實踐的旅行社滿意度的調查,41 %的大學生選擇了對旅行社工作不滿意, 但是調查在處理與應對時,只有38.7 % 的大學生表明了較為積極的應對態度( 自我總結或與旅行社溝通),更多的46.2% 的大學生采取了較為消極的處理方式( 不理睬、換旅行社等) ,更甚至有15.1% 的大學生選擇了完全逃避,放棄導游工作。這也就是導致了大學生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消極的原因。
4、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改善建議
4.1大學生應當加強自身的能力培養
不管是大專還是本科的同學,雖然進入導游職業的起點不同,但是后天自我的努力更重要,要有較強的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盡職盡責的為游客服務,積極協調旅游團隊與游覽過程中各個旅游接待部門的關系,認真照顧每位游客的安全以及飲食起居,還有較高的隨機應變能力,能夠靈活協調處理突發事件。大學生相比其他人的優點就是學習能力更強,要充分利用這一優點,要做學習的海綿,主動去吸收“水”,而不是等“水”自己鉆進“海綿”。同時要學會理性的看待和判斷事情,不要盲目跟從,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夢想。
4.2學校應當營造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導游職業認知的環境
學校要認識到教育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導游職業認知形成有驅動作用,要引導和培養好學生對這些環境因素的感知。要重視和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增強學生對環境因素的正面感知、降低或消除負面感知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職業自我效能,產生良好的旅游職業形象預期與能力拓展預期。因此在執行專業培養方案、指導良好的專業學習風氣形成的過程中,教師是可以發揮引導作用的。同時,專業課教師更可以通過正面引導學生了解旅游行業發展的前景以及評價旅游行業的地位,使學生的職業認知朝良性化方向發展。例如舉行“導游之星”、“最美的導游”等活動,豐富大學生對導游職業的的認識,引導大學生的導游職業認知形成積極方向發展。
4.3政府要完善導游保障機制和對旅行社的監管機制
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旅行社的進入門檻,比如:提高旅行社進入的資金要求、規模要求等。另外,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制度控制旅行社的低價團,價格戰導致了導游的收入變少,導游工作積極性也會相應減弱,從而使游客不能更好的接受導游的服務,降低了游客的游覽質量,政府應該鼓勵旅行社通過提高服務質量來與同行進行競爭。
政府應建立強有力的導游保障機制,導游的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加強導游工作的積極性。勞動、人事部要給導游有導游等級、職稱的認可,防止人才的流失,讓導游也能成為終身的職業 [6]。 在完善的導游保障機制和旅行社的監管機制下,導游的生存生活得到政府強有力的保護,那么對導游職業感興趣,甚至熱愛的人會越來越多,也帶動大學生對導游職業的價值、內容的看法和態度向積極方向發展。
5、研究結果與展望
綜合上述內容研究表明,大學生通過導游實踐對自身的導游職業認知有很大影響,當然不止這一個原因,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所以干預與改善途徑也是多方面的,導游職業具有實踐操作性很強的特點;從職業選擇的來看,導游實踐給大學生提供了更早的進入和了解導游行業的機會,這類大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選擇與效能評價存在相同結果,他們的實踐經歷,學習環境和文化背景也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門戶網站. 國家旅游局關于2014年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情況的公報.旅發〔2015〕219號[EB/OL]http://www.cnta.gov.cn/zwgk/tzggnew/gztz/201510/t20151008_748708.shtml.2015-10-08
[2]柯林,完善導游員職業培訓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 George B. Cunningham,Alison J. Doherty,Melanie J. Gregg. Using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to Understand Head Coaching Intentions among Assistant Coaches of Womens Teams[J]. Sex Roles . 2007 (5)
[4][5]宋一兵.大學生導游職業認知的形成與改善.[J].旅游學刊.2012.27(10).73-77
[6] 劉艷杰、姚瑩穎.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對職業發展課程的啟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5.31(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