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弟
學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曾說:“學問、學問、要學習提問.”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現代數學提倡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學生都敢問,愛問,會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為線索,以思維為核心?!敝鸩脚囵B學生自主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其養成多思善問的習慣。通過參與學校開展的“數學課讓學生問起來”的專題研討,我在培養學生自主提問題上也有一些做法,具體如下:
一、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已經慣于“師問生答”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在學生心中,“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是天經地義的,在教師眼里,學生能按照要求回答老師精心設計好的問題,就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被老師牽著走,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也是沒有問題可問。通過調查,我了解到學生不提問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不敢問、不會問,有8%的學生非常愿意提出問題,有15%同學比較愿意提出問題,有29%同學怕老師和同學笑話,“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懂”,對提問有懼怕心理;有28%的學生自我否定意識較強,認為自己根本提不出問題;還有20%的同學認為在課堂上靠老師講解,做作業照套例就行了,沒什么好問的,形成了懶于提問題的依賴心理等。針對以上現狀,我制定如下方案,來幫助學生消除以上的心理障礙,使他們在課堂上敢于提出問題。
1、因人而異,引學生敢問
由于情緒緊張,擔心在課堂上說不清楚而不敢提問的學生,可以讓他在課外繼續提;不敢在大眾場合提問題的學生,可以讓他個別提或在小組內提;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把問題寫出來后再提。
2、保護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1)給學生留有提出問題的余地。我從自身做起,轉變自己的觀念,把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
(2)建立民主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覺得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
(3)明確提問意義。給他們講清提問的意義,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以趣生疑,激活思維,促使他們想問要問。
3、開展競賽活動,促學生敢問
經常舉行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較提問題的數量與質量,評定小組或個人的競賽成績,評選出提問小狀元、最佳提問小組,學生將會在競賽的氛圍中消除各種心理障礙,形成大膽提出問題的習慣。
二、 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樂問”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兒童有了熱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問題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我首先出示一個圓形圖形,讓學生想辦法計算它的面積,有的學生用1平方厘米單位進行測量,有的學生在圓中先取出一個正方形,再把邊上的部分看成近似的三角形去算,也有學生在預習之后直接用書上的方法去解決。我在肯定學生們的積極想辦法,開動腦筋的同時,我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像星海廣場那么大的圓形的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解決嗎?”學生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也不實際。有的學生提出了能不能像計算長方形面積那樣,推導出圓形面積計算方法?一語道破天機,疑問萌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有的同學不受書本上方法的限制,進一步提出,可不可以把圓形轉化成三角形或正方形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并進行嘗試。
三、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會問”
(一)言傳身教,教學生仿問。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言傳身教”,例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后,我引導提問:“學了比的基本性質后,你會想到什么性質?”一學生頓時舉手:“我想起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性質?!蔽矣謫枺骸白屑氂^察這三個性質,有什么發現?”另一學生說:老師,為什么在“商不變性質”中沒有“同時乘以或者同時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說: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緒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則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撥開疑云,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
(二)關鍵處引導學生提問。讓學生會問,我們還應該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如教會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疑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混淆處等進行質疑提問;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進行質疑提問。例如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的兩道題(1)學校開展讀書活動,六年一斑共讀180本,六年二班比六年一班少1/5,六年二班讀多少本?(2學校開展讀書活動,六年一斑共讀180本,六年一班比六年二班少1/5,六年二班讀多少本?計算完成后我讓學生講解題思路,其他同學進行提問,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多,但都沒有提到關鍵之處,這時我問:“問題一樣,為什么一個用乘法,一個用除法?”,學生恍然大悟,明確了解題的關鍵。同時,我們教師要啟發學生會說。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說有創見的話,說錯了重說;說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學補充;沒有想好的想好再說;你認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舉手提問;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當堂進行爭論,自由發表意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口語交際氛圍,使學生敢問、樂問、善問、會問、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四、精心設置矛盾,讓學生“善問”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矛盾,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培養學生質疑的主動性。這種“好奇”心理往往能促進學生細心觀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主動去進行探索活動。教學《分數除法》的時候,教學進入練習時,我出示一道判斷題;15/16÷3/4=(15÷3)÷(16÷4)=5/4,一石激起千重浪,通過這道判斷題,一個學生提出:分數除法可不可以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我聽到這個問題以后,沒有立即表態,更沒有提出反駁意見,而是把提出的問題當成新的認知沖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索學習,我為學生提供三道計算題,如4/15÷2/3,4/9÷4,5/8÷3/4作為新的探索材料,讓大家通過不同方法的計算來解決問題。接著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討。在組織交流時,我啟發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經歷了計算探究、對比,得出計算分數除法分子、分母可以分別相除的結論。但是不能整除時必須重新化作分數除法再計算,過程太麻煩。教學的最后,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有些方法盡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瑣、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通過創設矛盾,使課堂生成了高質量問題,有效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再一次獲得了自主學習成功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敢問、樂問、會問、善問,使學生由被動提問逐步轉向主動提問,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從而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自主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