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階
摘要:在推行新課改的過程中,學生個體差異得到尊重,主體性得到更好發揮。但也應看到存在教師難以適應新課改、學生學習評價缺少個性化、課堂教學方式較陳舊的問題。本文就轉變觀念和教學方法、活躍思維、教學互動以及自主學習進行探討。
關鍵詞: 新課改 學習評價 互動學習
一、新課標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變化
新課程實施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舊有的教學觀念、學生觀念、教材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在順應時代的潮流發生轉變。教師愈發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化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性。多元化教師評價方式;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二、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
1.教師難以適應新課改
在新課程改革中,發現學校和老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意義、目標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不到位,特別是一些偏遠學校的教師的素質以及素養與新課標的新教學理念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理解不足,流于形式,學生獨立思考空間不足;合作學習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的狀況,只考慮了形式而忽視了時機。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是時常發生的問題。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部分教師沒有深刻理解這句話的深意,致使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看到學生在探究,學生卻難以探索和掌握新知識。這種探究,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數學游戲,不利于學生發展。
2.學生學習評價缺少個性化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在課堂上,經常聽到“啪,啪,啪,表揚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揚聲。如果這些學生確實提出了有創見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或者有明顯的進步,這樣的表揚是適當的。但有些學生僅僅是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者重復別人的發言,那么這樣的表揚就有違發展性評價的初衷了。
3.課堂教學方式較陳舊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思索,沒有目標,討論時間頗長,卻得不到任何有效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打著課改的幌子,走的是確實“放羊式”的教學路子。與此同時,不少教師由于擔心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只要學生表現出困難就馬上進行指導,將啟發式學習變成了變相灌輸,學生成了提線木偶。于新課改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新課標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觀念、改變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所以要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首先必須從教師的“教”開始。
(1)備課:變備教材為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教師在備課中往往重視備教,忽視學生的學習方式。較少考慮學生的學習。老師的備課根本上是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內容的不同明確學習目標;還要根據學生特點,對預習、聽課、筆記、復習、作業進行針對性引導。積極思索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
(2)上課:打破走教案的窠臼,打造生成性課堂。教學過程充滿著變化發展,具有許多偶發性因素,縱使教師對學情考慮十分細致,也可能會有偶發性場景發生。特別是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時,教育過程更加生動、活潑。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機智的進行利用,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教師一是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偶發因素并積極利用的意識,令課堂教學更加有趣,更加活潑。其次,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提高對教育過程的把控以及引導能力。
2.活躍思維、改變學法
(1)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現代教學論強調要實現有意義學習,強調理解和應用知識,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而非單純的記憶;是為了實現對知識的宏觀、全面的理解,而非對單個知識點的記憶。這些都迫切的需要我們將學習方式的中心由接受轉變為探索,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有可能實現有意義學習。(2)要鼓勵學生多說。首先,教師要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數量關系,并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最后能夠用語言流暢的表達出來。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鼓勵學生發表見解,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讓盡量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培養求異精神和發散思維能力。“定勢”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性兩種具體表現,我們應該利用“定勢”的積極性作用,克服“定勢”的消極性影響。在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既要培養解決類似問題的“定勢”,形成知識遷移的一般性規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習慣方法難以解決的有關問題時能夠從其他角度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形成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意識與能力。
3.教學互動,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教學是使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不是裁判者。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發展過程。沒有交往與互動,就不存在、不發生教學。師生在教學中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
四、結語
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認知活動。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朱桂蓮,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培養淺探[J],考試周刊,2013年68期.
[2]吳素芳,演示法——論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科技資訊,2009年34期.
[3]呂玉霞,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創新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3年26期.
[4]閻春蘭,淺談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新課程(上),2014年01期.
[5]李豪,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