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摘要]本文重點從《玫瑰三愿》音樂作品本體創作、曲式分析來論述這首藝術歌曲在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玫瑰三愿》創作研究曲式分析了三個音樂段落,依次為引子部分(1至3小節),歌曲A段(4至12小節),B段(13至28小節)三段。并且在這三個樂段之中調式調性存在這相當大的差異性。首樂段運用了E大調;第二個樂段運用的調子是從E大調轉為B大調;第三個樂段運用的調子比較豐富,呈現出自B大調至E大調,然后轉變為e同音小調,最后又落到了G大調之上,與開始的音樂調性形成首尾呼應。這種豐富而多變的調式調性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是與作者個人主觀能動性存在很大的關聯,其遵循作品之中對于情感表達的客觀需要,而采取多樣化的調性,從而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種旋律方面的回旋往復的狀態,整部音樂作品呈現出自然而流程的完整性,充分地反映了作者對玫瑰的熱愛之情。另外,在此部作品的鋼琴伴奏來看,和聲方面運用了四度和五度平行伴奏的手法,其織體表現上除了運用鋼琴伴奏之外,還以小提琴低音持續音作為輔助,這種小提琴伴奏在整部樂曲之中多處可見。
二、《玫瑰三愿》的曲式分析
從《玫瑰三愿》的曲式結構來看,主要涵蓋了兩個方面,主要表現在其歌詞句法和旋律句法的相同性與差異性之上。首先,在結構上詞和曲保持一致。這種結構除了特定的起興與結束之前的音調結構之外,其歌詞與旋律句法的結構是具有著一致性的,一般均是以7句式而呈現的。存在差異的地方時,歌詞常是比較嚴格7句式的結構,而在旋律方面常由于即興演唱而未對這種結構加以保持,有所打破,因此而造成一定的差異性。
上例中歌詞是一種嚴格的5句體。從旋律結構而言,是為(1)+2+3+2+(2)+3,其中2+3+2+3為主體的四句式非方正結構。另外在詞和曲的不同之處這一方面,主要指《玫瑰三愿》之中的歌詞句法和旋律句法存在差異性的情況。不管歌詞有幾句,都可以按照歌詞押腳的情況與旋律的即興發展需要而決定落音。這樣通常就會導致旋律的結構與歌詞的結構不相一致,產生一種非對稱和非平衡的美。另外由于歌詞句式的統一性也導致了它的旋律句式發展變化更加規整,通常曲式結構常見一段曲式。然而不管句式怎樣變化,在起興句后的第1句必須結束在主音之上。在音樂的發展之中,段落結構和曲式按照歌詞變化和不同的演唱者也會有所變化,但是當出現了同志格的呼應句,旋律則一定導向全曲結束句而完滿終止。
在譜2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運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構成了音樂的和弦旋律。此種五聲調式的運用,真正凸顯出士心藝術創作中對傳統元素的汲取和表達。整部作品運用2段體,在這一抒情的行板之中作者的情感猶如潺潺流水一般伴隨著和諧的音符流淌出來,得以真切的表達。值得注意的是作品音組部分樂句的主體成份運用的是三和弦的分解和旋。首樂段旋律起伏不大,以級進式而逐步展開。在這種起伏變化趨于平穩的音符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作者細膩而溫和的感情。
結論
黃自先生的《玫瑰三愿》是一部具有相當藝術價值的成功之作。《玫瑰三愿》作為我國著名藝術歌曲之一,它具有民族的文化風格和西洋和聲作曲技法的特點。它是當今音樂院校聲樂系必唱曲目之一。《玫瑰三愿》這首歌曲可以說是借花以訴愿,將作者自己的滿心報負和理想藉花吐露。托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似乎是古今中外的詞作家和曲作家們最愛表現情感投注的方式,《玫瑰三愿》就是這樣一首經典歌曲。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