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飛
[摘要]高音,學唱歌的人都夢寐以求,特別是男高音,在音樂上又被稱“難高音”,足見高音之珍貴。如何才能獲得歌唱的高音?又如何擺脫高音的“恐懼癥”?到底唱高音是什么樣的感覺?一直是聲樂愛好者在探求的問題。
[關鍵詞]放風箏高音聲樂
一、正確的呼吸與用氣過程
(一)歌唱呼吸的過程。歌唱的呼吸是一種藝術活動,除了繼續呼與吸的氣體交替外,還要服從音樂和演唱感情的需要,對氣息加以控制和調節,使其有彈性、有節制、有力度。歌唱中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更利于人體的歌唱,能發揮呼吸器官的最大功能和作用,其吸氣有兩點要求:1、吸氣的時候,兩肩和上胸不許上抬,2、以橫膈膜為中心組織的軀體氣環要充滿氣。另外,呼氣也有兩點要求:1、呼氣的時候,呼出的氣流要均勻柔和,有往上往后的感覺,2、呼氣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輕柔,平穩地保持住吸氣的狀態和感覺,然后讓小腹自然回托,把氣流緩緩地呼出。
(二)歌唱的用氣方法。用氣與呼氣是不同的,最大的區別在于歌唱時用氣要做到有計劃、有控制地配合音樂表現,根據需要合理均勻地使用氣息,在保持腰腹部肌肉群吸氣后擴張的前提下,用小腹下部的肌肉均勻收縮力量來用氣。但是腰部、上腹部和胸部始終不可以塌陷,甚至胸部要比吸氣時有更強烈的擴張感,也就是經常所說的要保持吸氣的狀態歌唱。這樣就可以防止一系列的錯誤動作,例如喉嚨的關、卡,以及聳肩、伸脖子等。在每一樂句后部,也就是氣息快用完時,仍然保證腹部上半部分肌肉的支持,利用腰腹部肌肉群向內收縮的力量排空肺內的氣息,反之就會出現氣越吸越淺,越長越僵的情況。“正確的用氣感覺是把全部吸進的氣,全部變成聲音流出來。”
(三)歌唱吸氣與呼氣的控制方法。姿勢對形成良好的歌唱呼吸是非常重要的,頭部端正而不僵硬,脊柱伸直而不松垮,胸部稍有抬起,雙腳站穩,使整個身體有支撐的直立。吸氣時,鼻腔和口腔是開放的;整個上顎有一種向上翻起的感覺,支點在門齒內側;下顎完全放松,可以左右上下自由活動,喉嚨打開,使氣息完全暢通;胸腔和腹腔“向外打開”,有一種十分開闊的感覺,要始終保持,絕不塌陷;腰腹肌肉膨脹,橫膈膜下降,氣息深深的充滿肺部,如同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而呼氣在于小腹、兩肋肌肉,以及橫膈膜的收縮,其他呼吸器官還是要保持原來的感覺,這時的呼氣作用一是保持聲音豐滿圓潤,并可以繼續進行;二是排除余氣,騰出肺內空間,以便吸進下一口氣。吸氣不能過深,否則使胸、腹部僵硬,影響發聲的靈活和高音的準確,吸氣時不要有吸氣的摩擦聲響,否則,不僅影響歌唱的藝術效果,還會使吸氣不易深沉,影響氣息的支持。呼吸是人類的本能,雖然歌唱的呼吸與日常的呼吸有很大區別,但是他們都是依靠肌肉群運動改變體內壓力,使氣息自然的進出肺部。所以,我們絕不要對歌唱呼吸過于緊張,產生恐懼心理,尤其注意腰腹部和兩肋的擴張感會使身體各部位更加放松、靈活,以免僵化。每個樂句結束后,放松喉嚨,氣息就會無聲無息地流進來。
二、人聲的分類及高音音色的特征
就藝術歌唱而論,人聲的分類是一種科學地對人的藝術嗓音進行歸類,一般將聲音分為六個聲部: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各三類。事實上,在劃分歌者的聲部時,音色才是確定歌者聲部類屬最關鍵的條件。
男高音:音色明亮,音質清脆、悅耳,具有金屬般的光澤色彩。男高音又有抒情高音和戲劇高音之分,前者音質更具純凈、柔和、漂亮的抒情性;后者則是音色雄壯、堅實、高音明亮,低音厚重,音域寬廣充滿戲劇性,適宜演唱刻畫人物心里變化較強的聲樂作品。
女高音: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之分。花腔女高音,音色清亮,輕巧華麗,靈活清脆,線條流暢,在高音區演唱能力較強,演唱各種裝飾音及華彩樂句、樂段是輕松自如;抒情女高音,音色清麗甜美,明亮又不失潤澤,在高音區聲音變化十分暢達方便,適宜演唱抒情、優美、柔和,具有富于歌唱性線條的聲樂作品;戲劇女高音,音色豐滿,音質較粗壯有力,極富戲劇性夸張的歌唱應變能力。
三、音區技巧訓練
掌握演唱音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有利于得到氣息的支持,解除喉部的束縛,從而不但使聲音松弛流暢,還能擴展音域,獲得頭聲,增強聲音的華彩性和穿透力,更重要的是能延長演唱者的歌唱壽命。發聲的柔韌性除了與發聲體振動頻率的高低和發聲體大小、長短、粗細、厚薄、張力等因素有直接關系外,歌唱的呼吸正確與否更是關鍵。在柔韌性與連貫性的訓練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的練習技巧:1.加強橫膈膜的支撐力,建立正確的氣息對抗力量,在歌唱中巧用氣息,即便是在演唱大跳音程段落時也要求氣息穩健、連貫;2.打開喉嚨,穩定喉器,構建良好的喉咽通道,加強喉舌對抗,會厭靈巧上抬后傾,使咽壁堅挺而具有張力;3.注重真假聲比例及在各聲區的調配;4.注意元音之間的平穩轉換及連貫。
漸強與漸弱的訓練,是歌唱中常用的特殊技巧與手法,它不僅為旋律線條增添了動感和活力,有助于深化詞意和情感變化的過渡,推動音樂的起伏和高潮,而且也有利于增強音樂的戲劇效果,進而緊緊抓住聽眾的聽覺及心靈。在演唱中,要靈活自如地控制好漸強漸弱,必須做到:1.輕重強弱的變化要注意運用氣息的合理增減,并通過橫膈膜和腹肌對呼吸的控制來實現;2.調整共鳴腔體及口型開合大小,并加強對聲帶張力的控制;3.欲強先弱、欲放先收,加強對漸強漸弱的把握,深刻理解漸強漸弱的表情意義和美的內涵。
四、唱好換聲區和共鳴音
(一)真聲和假聲在換聲區的運用。真聲是人聲藝術的一種發聲方法,傳統戲曲唱法稱為大本嗓或真嗓,它的發聲生理機制近似于“胸”聲的特點,音量大、泛音多,接近于生活語言發聲,常用于中、低聲區。真聲發音自然、咬字清晰,但唱高音困難,一般只在小字組的c1到小字二組的F2之間。真聲發出時聲帶作整體振動,邊緣較松弛,兩側聲帶緊密靠攏,室壁略內收,會厭低垂,氣息經過聲門激起發聲時,聲帶呈橫向(內外)振動,聲門關閉的時間遠遠超過開放的時間,因此耗氣量較少。
假聲是指演唱時通過有意識的控制而只使部分聲帶發聲振動所發出來的聲音,這種聲音比由整個聲帶都振動的“真聲”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種晶亮透明的感覺。發出優美假聲的關鍵是要有比較高的發聲位置,在運用假聲時要注意真假聲之間銜接轉換的光滑流暢,不能有斷裂。一般來說,假聲比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時也可以將假聲轉換成一種半真半假的音腔,混入真聲。
混聲就是真假聲的結合,只有真聲與假聲混合在一起,聲音的銜接才不會有痕跡,聲音才不會虛和空。所以學會換聲點的過渡也就學會了混聲的唱法,而假聲位置對解決歌唱聲音的統一是大有好處的。
(二)共鳴音的感覺。歌唱者在沒有把握歌唱技巧時,聲區的區分痕跡艮明顯,在聲區變換的地方往往會出現破音或音色、音量的不統一。每個人的聲區從低到高所用的真假聲比例是不一樣的,如何處理各聲區各部分的真假聲比例,特別是從中低音到高音的過渡,即唱好換聲區,是實現在歌唱中聲區統一,聲音流暢以及獲取寬廣音域的相當重要的—個環節。其中,用得最多的是“關閉唱法”,它是解決換聲區乃至唱好高音的金鑰匙,采用此種唱法的目的是要減輕聲帶的負擔,充分發揮共鳴的作用,使歌者能唱出一個不費勁而又響亮、光彩的高音。
眾所周知,上部共鳴主要是唱高音的共鳴區,也就是聲區中的頭聲區,以頭腔共鳴為主,是高音的共鳴器官,即鼻咽腔的共鳴器官。用高位置的“鼻音”來進行發聲歌唱,發揮其音色的聲音,充分的利用鼻腔共鳴進而充分地開發整個上部共鳴腔體。這樣再配合以良好的,正確的歌唱呼吸支持,那么,人們所強調的聲音高位置,混合的頭腔共鳴,混聲等就比較容易獲得,練唱高音就沒問題了,也可以消除對高音的“恐懼癥”。
五、高音的放風箏式感覺歌唱
相信大家都放過風箏,風箏無論飛得多高,都受控于人的掌控,靠一根細線,而且放收都不需要太用力,靈活輕松,雖然風箏一直在高空飄著,但只要控制風箏的線足夠結實,就能穩穩地把風箏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由此,聯想到聲樂高音的演唱,當演唱到作品的某句高音區的音時,其實只要聲音的音高到了,保證氣息充足,正確運用上面的演唱方法,并不需要用太多的力;另外歌者只需保持對氣息的靈活控制,再根據作品的需要靈活適度的收放氣息來調控聲音的音色和音量大小即可,且更有利于作品的演繹完美。當然這也需要歌者自身條件和對技能的掌控能力要扎實,才能實現對高音的良好把控,把高音唱得更加收放自如和優美動聽。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