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華 馬千惠
[摘要]將“宜居”這個概念作為始發點來探討老齡人群戶外環境的設計要點。論述老齡人對活動場所及設施的需求,基礎設施的重要保障以及環境設施、區域的可識別性和可達性。從老齡人群與戶外環境的關系中分析宜居性所蘊含的“以人為本”理念,力求為老齡人群創造一種與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的戶外環境,以老齡人的心理要求和行為特征出發去設計環境、控制環境。
[關鍵詞]老齡人群宜居活動場所基礎設施可識別性可達性
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避免,已經成為人類社會要共同面對的嚴峻問題。我國也已加入“老齡型”國家的行列,如何為老齡人群創造宜居的戶外環境成為非常緊迫的社會問題。因此,倡導戶外環境設計在滿足老齡人生理、心理的需求上,追求安全、方便、舒適、親切,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感。
一、調研分析老齡人活動需求,科學設置場所及設施
(一)合理搭配適老休閑、娛樂活動類別。休閑、娛樂是老齡人日常生活中排遣孤獨、接收社會信息的有效途徑。因此,一個合理的休閑、娛樂空間環境對于老齡人格外重要,能使他們保持活力,充實生活質量。做老齡人活動空間的設計,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還要考慮三個方面的選址要求:一是活動空間選址一定要物質配置充足,景觀綠化優美;二是活動半徑要避免過大,保證易達性;三是根據居住區老齡人群的活動特征及興趣愛好做細部分析設計。確定具體選址后,進一步規劃活動空間內部的布局,首先,應考慮活動空間的多層次,劃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以及私密空間,以滿足不同需求的老齡人群,增加活動空間的使用率;其次,活動空間還可進行復合設計,分為動靜功能分區和功能分區復合兩種類型。動靜分區在滿足老齡人群需求的同時,要一定程度上減少多種活動方式的交叉影響,這是動靜分區的一大特點。功能復合主要是指老齡人休閑、娛樂場所與兒童活動場所的綜合布置,人性化地考慮到既看護兒童又促進鄰里的交往。
(二)對場地設施進行科學布局。根據調查分析,65歲至75歲年齡段的老人活動量最為頻繁,離開工作崗位會使他們的生活目標變異成培養新的興趣,鍛煉身體,所以,他們需要多種形式的體育、文化、娛樂設施,來尋求精神寄托。75歲以上的老齡人由于人體的生理機能和形態表現出現一系列嚴重的退行性變化,他們的最大活動范圍不超過300m,對公共設施的選擇常常是離住所較近的活動空間,這就要求場地設施的布置要依據就近原則,符合緊湊有序的要求。
據綜合調查發現,老齡人群對公共設施的使用行為具有特殊性并形成一定的規律,這是基于老齡人的主觀需求、自身條件和長期活動習慣所致,所以,公共設施的合理安排,可使老齡人的住宅環境持續保持著一種宜人、和諧的生活氣息。
(三)做好設置的安全性設計。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老齡人,多數因自身活動能力不足和戶外環境設施的不穩定性,出行頻率大大降低,因此,在戶外環境空間的安全性設計中,應根據老齡人的生理行為特點對戶外設施的材料、尺度等安全性因素進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老齡人適合領域感較強的空間,宜設置半封閉、圍合感較強的區域,同時,還要保持他們視線的連續性,使他們在靜坐時可欣賞外面的環境與活動,在心理上帶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性。
二、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是宜居環境的重要保障
使用頻率的高低是基礎設施布局的關鍵,應結合區域內環境狀況和老齡人需求習慣來決定基礎設施的布局。基礎設施的合理性取決于人流聚散的程度,同時也是住宅區人性化的重要標志。
根據基礎設施布局的要求,試分析座椅和直飲水設施的細節安排。關于座椅,使用最頻繁的多在靠近建筑的區域和住宅區入口處,座椅的空間朝向應保證向陽并具備寬闊的視野和良好的通風,在保證座椅穩固的同時還要使背部有所依靠,座椅上的扶手要盡量圓潤,使老齡人能借助扶手起身站立。室外飲水設施的添設,能解決老齡人群戶外運動時的飲水需求,直飲水設施宜設置在景觀交匯處、活動點,這樣可大范圍地輻射使用人群,同時還應考慮直飲水設施周圍的鋪裝材料具備防滑和滲水性。
三、環境設施的可識別性
(一)設施或功能區域的有差別設計。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會出現一些生理衰老,他們對周圍環境信息的感受能力逐漸衰退,在視覺和聽覺方面最為顯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齡人社交空間的尺度和形式。因此,設計空間環境時要試圖創造一種能刺激老齡人生理機能的空間氛圍。根據一組實驗數據可知,人在觀察一個全新的物體時,視覺對色彩的注意力達到80%,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色彩來激發老齡人的視覺感知。同時,色彩也是塑造環境的重要手法之一,老齡人居處的周邊,可運用各式的色彩搭配,創造易識別的空間環境。
現代小區內部功能區域可謂是千篇一律,這給老齡人的戶外活動帶來嚴重的識別障礙,所以,空間的標識性層次和個性的創造至關重要,要大大突出環境的細部特征,在統一中尋求變化。例如,為了給老齡人激發情感、創造持續的記憶,可通過材質、色彩的重復性或有節奏、韻律感的調節變化等細節設計來恰當地解決這一要求。
(二)科學的標識導向。住宅小區的標識導性設施是小區空間構建的一部分。小區內的標識導向設計包含“共性”和“個性”兩方面的內容,在共性上表現為與周圍空間環境景觀相融;在個性上須要加強不同的表現方式,這是老齡人識別環境的重要手段。導向標識的設計要著重把握尺度,在造型尺度、人體尺度、整體尺度中,根據老齡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可有意識地改變空間尺度感。例如,設置夸張的標識牌,提高老年人對標識的識別性并以此為坐標加強記憶,還可打破如出一轍的外觀進行材質和色彩的處理,參照對比協調的手法,使之別具一格。另外,可在戶外的交匯位置設置裝飾小品,獨具匠心。
四、環境區域的可達性
(一)道路規劃布局與材質選擇。老齡人的空間轉移方式主要是步行,步行道路的空間設計可從識別度、尺度感、安全性和圍合感四個要素來綜合考慮,加上老齡人群特殊的身體機能和心理特征的適應程度來綜合分析,布局規劃要便于老齡人的運動方式能經常往返于各種活動場所之間。所以,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統,盡可能創造一系列相互串聯的環狀步行道,可沿步行道周邊布局規劃各種不同的休閑空間、服務設施、景觀小品等,使之有機連通在一起,整合成既滿足老齡人所需的便捷、安全和舒適要求,又可形成層序分明的空間環境。
步行道路的材質選擇,首先應著重考慮老齡人群所需的安全性和舒適性要求;其次步行道路應足夠安全、寬敞,地表材料相對平整并具有彈性,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面高差變化,同時,地面材質的彈性適中有利于他們的行動省力,減少步行的疲勞程度;最后,地面鋪裝在耐磨、防滑和顏色強弱方面也要慎重考慮,避免選用光滑材質的鋪裝,防止在雨雪天帶來安全隱患。
(二)休閑、娛樂設施場所的設置。戶外空間的休閑娛樂場所可為老齡人提供和諧、健康的生活環境,既不超出老齡人自身的承受能力,也有利于家人的聯絡照顧,使他們的出行身心愉悅。其間,場所設置是否具備易達性是他們考慮的關鍵點。基于老齡人獨自出行的考慮,設置休閑娛樂場所時,可對不同年齡段老人的活動力進行分析:對于活動能力較好的老齡人群,可將休閑娛樂場所中健身器材、按摩石子小徑等“動”態空間設置得距離半徑較遠一些,有助于他們的行走健身;而對于活動力較差的老齡人,要充分考慮易達性進行設計,為他們提供聊天曬太陽的“靜”態休閑空間。因此,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可達性進行合理安排,能使老齡人的宜居環境進一步改善提高。
結語
本文著重從老齡人的宜居環境進行研究,不同的需求有著不同的設計內容,對于老齡人群整個住宅區空間環境設計要時刻本著“以人為本”的要求,人性化的設計并不是獨立的,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曾說過:人創造了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了人。宜人的空間環境不僅能激發人的積極行為,而且大大促進鄰里交往,對閑暇時間充裕的老齡人來說,宜人的環境是個休閑娛樂、放松身心的好去處。在當今社會多元化的環境中,老齡人群戶外宜居這個概念是尊重社會傳統,尊重老齡化趨勢而提出的,需要各界的努力共同完成這個長久而艱巨的任務。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