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
饑與飽、葷與素、寒與暖……類似對立概念常成為老人生活中的困擾。如何做到最好平衡?
饑與飽 3∶7
幾乎所有專家都建議,飯要吃到七八分飽。老人代謝能力下降,熱量消耗減少,更要適當少吃。通常認為,老人早飯和午飯應吃大約八分飽;晚飯略少些,七分飽即可。
一般建議年輕人三頓飯分配比例為4∶4∶2,強調晚飯少吃;但老年人生活方式與年輕人不同,晚上睡得較早,晚飯時間通常在六七點鐘,這就使前一天晚飯到第二天早飯之間的時間間隔加長,為防止老人晚上餓,可將三餐分配調整為3∶4∶3。
葷與素 1∶5
蔬菜與肉的攝入比例大約為5∶1。在肉類選擇上,禽肉和魚肉,肌纖維相對較短,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能保護心臟,比較適合老人。
年紀越大,消耗越少,但老人仍需保證足夠蛋白質攝入。豆類是良好蛋白質來源,建議此類食物以豆腐為主。
粗與細 1∶3
老人由于消化吸收能力減弱,細糧攝入比重應比年輕人有所增加,建議將粗細糧比例調整為1∶2或1∶3。粗糧、細糧各有好處,前者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纖維,熱量較低;后者中膳食纖維是可溶的,熱量較高,但蛋白質、氨基酸等含量也相對高些。
寒與暖 0∶1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火不夠旺,腰部、頸部、關節處大多怕冷,如果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更怕身體受涼而導致血管收縮。因此,除炎熱夏季,在其他季節,老人都應以保暖為首要原則。
動與靜 2∶1
動則養形,靜則養神,老人鍛煉應動靜結合,每天分配的時間約為2∶1。
動指每周5天,每天30~60分鐘運動,推薦走路鍛煉。老人運動最重要是把握度,微微出汗即可。靜指靜養,可每天早晚進行,每天10~30分鐘。看書看報、聊天下棋有健腦作用,也屬靜養的一種。不論看書、下棋,都最好半小時就起來走動。
白天睡與晚上睡 1∶7
睡眠是身體自我修復最好時機,老人雖不像年輕人消耗大,但也需每天7~8小時睡眠。特別是睡眠質量下降的老人,更要保證足夠時間。老人白天以不超過1小時為限,晚上保證睡6~7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