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冰薇
生活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小事。事實證明,生活中小事不斷積累引發的心理問題,會導致心身疾病患者病情的突變。所以,重視生活中的小事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下面的兩個真實案例,可以幫助大家了解,老人因處理一些小事的失誤而導致的大疾病。
與人攀比突然暈厥
案例:張大媽看到鄰居老李家買了新房,又羨慕又嫉妒。她忍不住和老伴兒嘮叨:“人家老李家買了大新房,咱家孩子該結婚了,但咱們買的房比不上老李家的大呀!”張大爺聽后整天想這些事,弄得睡不著,也吃不好。張大爺本來就患有高血壓,結果整日想著房子的事,一天突發暈厥摔倒在地上。
點評:比較是人的正常心理,有比較才能找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也才能有進步的動力。但如果不加限制地與他人攀比,則有害無益。在與別人比較時,這樣做更好:
1.遇事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無原則地去跟別人攀比。
2.自己多跟自己比。自己過的生活,現在比過去好了,就心滿意足,這就是“知足者常樂”的道理。
3.在與別人相比的時候,要客觀考慮自己的能力,凡事盡自己的能力就行了。
4.“生活上與最低水平的人看齊”,是在比較時保持好心態的法寶。當你在生活上與低水平的人比較時,你會感到滿足、舒暢,生活容易滿足,心情就會好。
5.在與周圍人攀比的時候,有軀體病、心理疾病的患者,更要提醒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態。否則很容易造成病情惡化。
心中有氣血壓上升
案例:李大爺不愛與別人溝通,遇到不愉快的事總是自己憋在心里。這一陣,李大爺因為與老伴鬧點別扭,好長時間不與別人說話,悶悶不樂,也不愛活動。老伴問他:“身體有什么不舒服嗎?”李大爺也不回答。李大爺有不愉快也不愿與別人說,自己忍著、憋著,弄得自己特別難受,血壓和血糖值都升了上去,高血壓和糖尿病癥狀明顯加重。
點評: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免不了與別人磕磕碰碰,也都免不了生氣。當不愉快時,應該主動地與親友說出自己的不愉快,才有利于心理健康。在與他人溝通中,這樣做更好:
1.平時要避免沒完沒了地與別人談自己不愉快的事,否則別人總聽你的煩心事會不耐煩。
2.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要與他人交流,應注意不要選擇別人很忙或心情不好時去打攪別人。
3.與人溝通屬于一種宣泄,凡是宣泄都要適度。與人爭吵、沒事找事、無端發火等形式,不但使別人不愉快,也會在事后給自己的心理增添新的負擔。
4.與人溝通時一定要說明原因,讓別人明白你不愉快的事由,別人既可正確理解,又可妥善幫助你。
5.心血管病患者的身體不好,體力較弱,可以與人直接溝通面談,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與別人間接溝通,例如通過打電話、發電子郵件,與在遠方工作的孩子、社區的負責人、鄰居或老朋友談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