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掌故多指對歷史人物故事的考證敘述,帶有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文章。其實“掌故”是指一種朝廷命名的官職,是漢代始設的一種國家文職官員。
史載,漢朝時,國家設置了一種名為“掌故”的官職,隸屬于太常。太常下屬太史,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太史的長官叫太史令。司馬遷就是漢代有名的太史令。太史令手下有許多官員,其中就有“掌故”一職。“掌故”是專門負責管理收集國家歷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質是掌管國家的“舊事”,所以稱為“掌故”。
掌故因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政府官員,因此,國家定期給他們發“工資”。據《漢書·儒林傳》記載:“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二千石屬。”按當時的生活水平測算,這筆俸祿可以養活19個人左右。這在當時社會已經算是“高薪階層”了,待遇了得。由此可見政府對掌故一職的看重。《史記·儒林列傳》中載:“是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漢書·司馬相如傳》中載:“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覽焉。”這都說明掌故當時在朝廷中,是個很顯要的官,不僅平時工作量很大,也頗受政要的器重。
在漢朝,有些掌故是可以傳襲的,掌故也由此成為“職業掌故”。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便是太史令(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一職),所以其父病逝后,司馬遷承襲了太史令一職。《史記·龜策列傳》中就有“孝文、孝武因襲掌故,未遑講試”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