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 王遠年 薛嬌 吳海鵬
【摘要】九嶷山牛亞嶺瑤寨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對牛亞嶺瑤寨新媒體使用狀況、新媒體對村民生活的影響、對瑤寨民俗文化傳播的影響進行調研,具有重要價值。人際溝通、休閑娛樂和獲取信息是村民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目的,經濟發展、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局限制約其新媒體普及率和功能使用率。只有加大投資力度改善新媒體傳播硬件,整合文宣資源優化新媒體傳播環境,借助科研院所提升民俗文化傳播質量,才能更好地傳播瑤族民俗文化,促進瑤寨健康和諧發展。
【關鍵詞】牛亞嶺瑤寨,九嶷山,瑤族民俗文化,新媒體傳播
牛亞嶺(牛軛嶺)古瑤寨坐落于九嶷山群山環抱之中,距舜帝陵8公里,這里古色古香的瑤家吊腳樓建筑群始建于清代,2006年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處保存著原生態過山瑤聚居形態的“世外桃源”,是湘南少數民族自然村落中的璀璨明珠。瑤族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奇葩。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瑤族民俗文化的傳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湘南瑤族民俗文化的傳承現狀
永州地處湘南,境內瑤族人口四十余萬,約占中國瑤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江華瑤族自治縣是中國瑤族人口最多的縣,被譽為“神州瑤都”。牛亞嶺瑤寨所屬的寧遠縣有4個瑤族鄉、5個散居瑤族村、36個民族自然村,在25個族群、3.5萬余人少數民族中瑤族占了大部分。瑤族有本族群獨特的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民間美術和民俗文化。千百年來,瑤家人始終傳承著穿瑤裝、唱瑤歌、跳長鼓舞、喝瓜簞酒、吃臘肉和過年打糍耙、春插祭谷神、二月初一“敬鳥崽”、六月初六“過半年”、十月十六“祭盤王”的傳統習俗,還有那原生態、古樸淳厚的瑤家婚禮。這些都是牛亞嶺瑤寨老祖宗留下的寶貴民俗文化遺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是由瑤族民眾創造的古老藝術,是最具有瑤族特色的表演藝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瑤族人把長鼓作為一種重要的工具,代表著瑤族的圖騰崇拜、信仰的象征和圣物。長鼓舞體現生機勃勃的陽剛之美,舞蹈動作保持著一種“曲體擰身”的特征,給觀賞者一種純樸健美的視覺享受。瑤家人通過表演長鼓舞抒發心中情感,表現誠懇樸實的氣質和豁達的胸襟,通過瑤族長鼓舞可以切實感受到瑤家人內心的律動。因此,瑤族文化有時候也被叫做“長鼓文化”。
(二)獨具特色的瑤族服飾文化
瑤族人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其服飾極具族群特色。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活狀態下,他們紡紗織布、印染刺繡,親手編織圖案裝飾服裝、增加族群氣息。平時瑤族婦女喜歡戴頭巾,頭巾多編織成田字方格形,布衣領邊鑲上花邊。男子服飾以青色或藍色作為頭巾,在衣領或袖口也鑲嵌著花邊圖案。牛亞嶺瑤寨的姑娘愛美,節日里喜歡穿著傳統的瑤族服飾,在藏青色的底布上繡花、鑲邊,配上造型別致的銀飾,瑤家妹子一個比一個靚。
(三)充滿獨特風情的瑤族婚俗文化
瑤族有獨特的婚戀習俗、喪葬習俗、節日習俗。青年男女相親的時候會進行對歌,通常是近距離的男女對唱或是男女各據一方隔山對唱。最具特色的瑤族婚戀習俗是“坐歌堂”。青年男女經過對歌確定戀愛關系,舉行正式的訂婚儀式,出嫁前還有這種哭嫁的習俗。“坐歌堂”由主方歌手“起歌堂”、眾人和唱,進入歌堂后分主客就座,獻茶、敬煙都以歌對答。瑤家新娘用哭帕遮臉然后進行“唱哭”,哭謝爸爸媽媽的養育之恩,哭謝姐妹情深。改革開放以來,牛亞嶺瑤寨人提倡“生兒生女都一樣,男到女家做兒子”的進步婚育觀念,反映了瑤家人順應時代發展的良好精神風貌。
(四)曲調優美的瑤家山歌“瑤歌”
瑤族人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瑤歌種類繁多。“簞酒一杯手上端,歡迎貴客進瑤山。酒水簞來情意濃,祝君歲歲保平安”。伴隨著歡快的迎賓歌、敬酒歌,瑤家人奉上親手釀制的“瓜簞酒”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清甜涼爽的瓜簞酒具有有除濕祛寒的療效,在濕氣重的山區深受瑤寨男女的喜愛,也成為招待貴賓的最高禮節。“金瓶載酒批批落,銀瓶載酒落批批。二人飲了合婚酒,飲了為婚一世情。”坐歌堂中瑤民以歌唱的形式教新娘待人接物,祝愿新人愛情長久、一生幸福。歌聲悠悠,通宵達旦,大眾化的瑤歌情真意切,藝術感染力強。
二、牛亞嶺瑤寨村民新媒體使用狀況
一百多年前,清末瑤民馮任古帶著一家人來到九嶷山下,見一泉井旁有一石頭嶺,形似水牛下山喝水,周圍山清水秀、風水極佳,決定在此搭棚住家,并依石形給寨子起名為“牛亞嶺”,把石頭當作鎮寨“神牛”。歷五代人,終于建成瑤寨現有規模。這里保存了瑤寨原始風貌,在瑤族聚居的嶺南山區也不多見,是我國歷史上建筑最晚、保存歷史風貌最原始,同時又被列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一座瑤寨。為了深入了解瑤寨村民的新媒體使用狀況,新媒體對村民生活、對瑤族民俗文化傳播的影響,課題組運用問卷調查法和典型調查法,對牛亞嶺瑤寨村民新媒體使用狀況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并撰寫了調查報告。
(一)牛亞嶺瑤寨基本情況
寧遠縣九嶷瑤族鄉光沖村牛亞嶺瑤寨占地2000余平方米,采用就近取材、依山而筑,夯土為墻、立木為柱、半地半樓的吊腳屋(千腳屋)形式,筑于兩山梁之間的南山梁半山坡。寨子院落由五棟兩三層高的土木結構房屋組成,寨房中間有100余平方米的空坪。牛亞嶺瑤寨現在僅二十余戶、一百多口人。調查過程中共采訪45位村民(男20人、女25人),其中45歲以下13人,45-59歲20人,60歲及以上12人。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和城鎮定居,現居住村民以中老年人為主,其次是留下照顧孩子或老人的中青年婦女。45位受訪者中有10人在家務農,有28人常年在外打工,另有7人由于年齡較大或其他原因沒有工作。
(二)瑤寨村民使用新媒體的類型
新媒體通常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以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存在形態、功能和傳播渠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課題組重點就牛亞嶺瑤寨日常接觸的新媒體類型、用途、影響進行深入調研。調查發現,當地村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新媒體類型貧乏,基本只用手機媒體這一種新媒體。生活中常用的是傳統媒體電視,他們更偏愛和易接受傳統媒體。電視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和普及程度最高,89%的受訪村民表示經常使用;80%的受訪村民表示經常使用手機新媒體。另有少部分老年人既不使用傳統媒體,也不使用新媒體。
(三)瑤寨村民使用新媒體的功能
村民的興趣愛好和工作形式不同,使用新媒體的用途也不一樣。他們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目的是人際溝通、日常休閑娛樂和獲取生活生產信息,也有少部分村民表示日常生活不需要媒體。新媒體幫助村民獲取生產、生活信息,拓寬村民視野;新媒體促進新型人際關系的構建,尤其是留守老人、婦女可以與出門在外的親人及時取得聯系。40歲的村民趙森平從事水電安裝工作,平日依靠手機進行工作聯系,年收入一兩萬元,每月手機話費100多塊。工作之外喜歡看電視,偏愛綜藝娛樂節目,新聞類節目基本不看。趙森平從沒使用過電腦,他認為手機就已經非常方便。
(四)新媒體對瑤寨村民生活的影響
調查發現,新媒體的出現給瑤寨村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積極變化,但沒有人們想象中的改變巨大。這里的媒體使用率較低,只有手機這一種新媒體被瑤寨村民經常使用。62%的村民以打工為生,手機是他們人際交往、聯絡溝通的重要工具。村民從事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手機月話費高低,打工村民比務農村民的手機話費每月高出一倍。手機承擔著村民日常聯系工作、聯絡親友的重任,手機的交互功能使其成為瑤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新媒體環境下瑤族民俗文化的傳播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牛亞嶺瑤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二十一世紀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如何保持原生態的的瑤家民俗風情、守護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將發展社會經濟與傳播族群優秀文化有機結合、將扶貧攻堅與民俗風情旅游有機融合,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影響瑤寨村民使用新媒體的因素
九嶷山牛亞嶺是一個偏僻的山區小村落,寬帶網絡等媒介基礎設施嚴重缺乏,村民生產、生活受到一定限制。盡管當地的電視普及率高,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這是其生活生產信息的重要來源;但受信息交流設備的限制,當地只有手機這一種新興媒體設備,數字電視、電腦等其他新媒體形態幾乎沒有。手機具有即時傳播信息、隨身攜帶方便的特點,適應農村生產生活的變化性、移動性和開放性,成為了牛亞嶺瑤寨使用頻率最高也幾乎是唯一的新媒體。
牛亞嶺瑤寨新媒體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村民大部分月收入不足1000元,收入偏低;部分村民在家務農養畜,收入更低。受訪村民中75%的人使用價格低于500元的非智能手機,只有2人手機價格超過1000元。村民依靠手機聯系溝通他人,娛樂休閑和獲取信息則主要依靠傳統媒體電視完成。
牛亞嶺瑤寨新媒體功能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則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局限。村民的受教育水平偏低,69%的村民沒有進過校園接收教育,在當地初中學歷已算很高。從瑤寨走出的高學歷人才都在外讀書或工作,留守瑤寨的村民多為老年人、家庭婦女和兒童。由于文化水平低、學習能力有限,他們對新事物、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不足,導致部分村民避開電腦、手機等媒介,成為信息傳播和接收的“弱勢群體”。許多村民不太關心外界發展,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偏低,認為電視就可以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手機媒體的多種功能也只被使用了一小部分。
(二)加大投資力度,改善新媒體傳播硬件
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集“分布散”、“地域偏”、“地勢高”、“家底窮”于一體,經濟因素是阻礙其發展的現實問題。要借助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爭取配套資金,加快牛壓嶺瑤寨公路交通、電力、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據村支書趙富古介紹,去年寧遠縣文物局等扶貧后盾單位大力扶持村里“造血脫貧”,實施路面改造、鄉村風貌建設、文物修繕、山塘配套等項目,總投入近100萬元,全村40戶貧困戶有30戶摘了帽,極大地改善了瑤族民俗文化傳播的硬件條件。
(三)整合文宣資源,優化新媒體傳播環境
當前宣傳民族文化的網站種類雖多,有政府網站、旅游網站、新聞網站和瑤族網等專業網站、博客,其信息質量不高、更新不快、使用不便的不足制約了瑤族民俗文化的傳播效果。必須整合文宣資源,加強與其他網絡平臺、媒體平臺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形成傳播合力。2015年10月農業部印發通知,計劃用3年時間對農民開展手機應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訓,提升農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運用手機上網發展生產、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這是瑤族民俗文化傳播的重大契機,將大大提升牛亞嶺瑤寨新媒體的普及率和功能使用率。
(四)借助科研院所,提升民俗文化傳播質量
本土高校湖南科技學院長期重視地方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播,是國內舜文化、柳(宗元)文化、女書文化和瑤文化的重要研究基地。其音樂與舞蹈學院師生創作表演的《盤王大歌》就是瑤族民族民間舞精華,多次參加省級、國家級藝術展演活動并榮獲大獎,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文藝頻道“舞蹈世界”。黃華麗教授長期致力于湘南瑤歌族系研究,其改編創作的瑤族小組唱作品《蝴蝶歌》、《瑤家敬酒歌》獲2006年全國少數民族雙語藝術歌曲比賽三等獎。借助科研院所、群眾藝術館、旅行社、戶外組織等有關力量,開發瑤族文化產品,提升瑤族民俗文化的傳播質量和影響力,促進瑤寨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盧璐.湖南瑤族民俗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文脈傳承”規劃研究[J].民族論壇,2007(08).
[2]李紅艷.新農村、新媒體與農民日常生活的變遷[J].新聞界,2008(01)
[3]鄧小艷.符號消費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路徑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10(04).
[4]阮艷萍.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數字受眾[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5]歐陽友忠,駱力軍.掌聲,在瑤寨響起.永州日報[N],2012年11月9日(A3).
[6]胡榮華.璀璨的原始瑤寨——探訪寧遠牛亞嶺瑤寨.中國永州新聞網.2015-09-15 09:12:16
http://news.yongzhou.gov.cn/2015/0915/370485.html.
基金項目:2013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瑤族民俗文化與新媒體傳播研究——以九嶷山牛亞嶺瑤寨為例”(項目編號:2013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