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
【摘要】文化是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也會有所改變 ,相應的,法律文化也會有所不同,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當代 法律文化的建設問題是法治建設過程中重要的一個部分,本文將從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出發,進而分析其對當代法律文化建設的影響,以及我們應當做出的改進,更好建設當代中國法治社會。
【關鍵詞】傳統法律文化,現代法律文化,發展
中國古代是一個戰亂的年代,為了維持相對的秩序,刑顯得尤為重要。法律是在戰爭及與戰爭相關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在征戰的過程當中,每一方都是求勝心切,基于此種原因,軍隊都不希望出現任何差池,一旦有了錯誤出現,必定就要嚴懲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因而古代刑罰較重,也形成了以刑為中心的法律特點。
一、法律文化概念
“法律文化是指一個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與法和法律現象有關的制度,意識和傳統學說的總體。”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先進燦爛的古代文明。從戰國時期出現的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法經》到清朝的《大清律例》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自成體系,源遠流長,精髓必將永存,而其中不適合當代建設的內容又將引起我們警覺,總體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辯證看待中國的傳統法律文化。
二、傳統法律文化弊端
第一,重刑輕民,刑民不分。在中國古代,法律主要以懲罰為主,因而刑占據了主導地位,所有法律之中以刑法數量之最,盡管后期出現了民事立法,行政立法,但依然采用了刑事處罰。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經》中規定了一系列的罪名和刑種,而到了隋唐時期,更是確定了中國的傳統法制,確立了刑部,十惡制度,封建五刑,加役流等。之后的宋遼金元時期,殘酷肉刑又卷土重來。縱觀整個古代法律歷史,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古代法律文化強調的是刑罰,各種法混為一談。
由于刑罰較重,人們對法律一直存在懼怕心理,這一影響頗為深遠。這一點在現代法律文化的構建中是不可取的。一個完整有效的法律體系并不能只以刑法為中心,一切觸犯法律的行為都采取刑罰是不可行的,這一極端做法,并不能真正規范人們行為,規范社會。健全的部門法與程序法并存,用不同的法律規范不同的行為,使民眾對法律產生信心,法律要在起到威懾作用的同時,又能使人們切實以法律為武器保障自身權利。
第二,以無訟為價值取向。對于社會大眾而言,由古至今,一直是怕自己惹上官司,能調解的盡量調解,采取訴訟這種模式解決問題則是無奈之選,傳統更愿選擇調解。并且無訟也成為了考察地方官政績的標準之一,有時還會對某些情況強制調解糾紛。在古代中國,深厚的血緣關系,以及群居關系,使得無訟也大大成為了一種可能,而相應得法律不能很好的成為人們解決糾紛的途徑,進而人們的權利意識大大降低。長久以來,避免訴訟的觀念深入人心,在現代社會也是阻礙法治社會的一個因素,加強民眾的法治理念,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是建設現代法治社會的當務之急,而這也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健全合理的法律體系,使民眾對法律恢復信心,才能更進一步得運用維護法律。
第三,權大于法。古代司法中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一說,由此可見刑罰對不同等級的人是不同的。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高度集權的時代,權利掌握在皇上,皇權手中,生殺予奪全憑其一句話,一個決定,這一社會事實也使得法律的運用得到破壞。在現代社會,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盡管在法律實踐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現象,這就需要我們肅清法律隊伍,完善法律體系,讓民眾能真正得到法律的保護。
三、傳統法律文化積極意義
第一,以民為本的思想。儒家文化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孔子強調仁愛,孟子強調刑罰。在唐代,《唐律疏議》首篇就揭示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從這些可見,民本思想古來有之,并且對當代法律文化以及法治社會的構建起著積極作用。只有以民為本,積極發揚民主思想,才能讓良法規范人們行為,進而規范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民眾才是社會真正的主體,而法律的設定的初衷就應該是保障民眾利益,調解糾紛,保障社會秩序。
第二,禮法合一,重視法律與道德的結合。封建社會也強調禮法的結合,在唐朝終于得以真正統一。中國古代重視道德教化,其法律思想也主要集中在這一領域,強調以善法治天下,并且希望人們能夠通過加強道德建設而遵守法律 。
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離的兩個部分,法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交由法律解決,很多時候還需要道德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尤其是在現代化建設及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道德建設更突顯出了其重要作用。加強道德建設,可以補充法律規范的不足,能更加有效得規范市場經濟。人們遵守法律,是基于法律的威懾性,但是道德的提高,更能從內在約束人們的行為,只有內外兼修,一個社會才能真正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
第三,強調社會秩序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秩序和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無訟思想也受此影響,這一思想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雖然這一思想會使人們的權利意識降低,但是人們追求和諧的價值追求是值得提倡的,只有當大眾也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才能變為現實。中國向來就是一個講人倫重和諧的社會,不能完全為了追求一己私利,而完全破壞家庭,鄰里,朋友等等關系,這一傳統思想對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法治社會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當代社會發展,及法律文化的塑造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及研究意義,我們應在傳統法律文化中找出先進法律文化的出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法治社會。
參考文獻:
[1]史廣全.禮法融合與中國法律傳統文化的歷史演進·自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李林.中國法理學的命運[J].政治與法律,1998(2).
[3]范振遠.淺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倫理性特點[J].法制與經濟,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