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峻鋒 劉紹春
【摘要】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經濟事業發展的新階段,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和解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和諧、健康、持續發展的科學之舉,也是我們黨和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升華。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等相關理論,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軍事思想,哲學
引言:受制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專門論述,也沒有明確提出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理念,但在他的哲學思想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地生態思想,集中表現在其對人與自然關系、社會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論述。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也對生態農業給予了充分關注,形成了生態農業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農業思想包括生態技術思想、持續發展思想、規模化經營思想、綠色環保思想等,這些寶貴的生態思想對當今探索農業發展模式和理念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及主要內容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三農”問題時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統籌城鄉發展、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科學選擇和必由之路。黨的十七大報告曾明確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在全社會倡導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增長方式、生產結構和消費模式,要使得生態觀念和保護環境意識在群眾中普遍樹立。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提出要將“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迎來了時代的歷史機遇和建設高潮。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豐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和措施,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總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穩步發展的堅持基礎,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理論內涵
所謂生態思想或生態觀是一種哲學范疇的表述,也體現某種世界觀的追求,它主要反映了人們基于當前社會生態環境發展基礎之上,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某種認知和把握。目前的生態思想主張主要有三大流派: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后現代主義。人類中心主義立足于實現人類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一切行動的準則。它認為,人類對于自然價值的判斷在于其對人類的具體價值,人類對自然的關愛、保護的主要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現實利益,是人類基于對自身的責任。與人類中心主義相反,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自然客體具有內在價值,并不依賴于其對人類的用途。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自然客體和人類具有同等的存在和發展權利,人類應該更多的關注自然的內在價值與生存權利。后現代主義認為自然和人類同處于一個整體世界中,是一種互相包含的關系,自然界所有生物都具有平等的內在價值。現代主義是一種致力于消除人與自然尖銳對立關系,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狀態的新型生態自然觀。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對如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系統與科學以及如何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沒有直接的回答和闡述,但是,以馬克思恩格斯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代表的理論學派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社會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深刻分析和理論成果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對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三、改善農村地區發展環境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新中國建立以來,伴隨著我國農村土地分配流轉的變遷,我國農村發展面貌也日新月異,關注農村事業發展歷來是黨的中央一號文件的重中之重。在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后,我國農村事業的發展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可以說,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大國,只有實現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平衡、協調發展,才能實現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新方向,它要求我們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觀念等多層面推進農村事業的生態化轉變,逐步建立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共生的新模式。具體來說,建設農村生態文明,首先要做到整體把握、綜合分析、逐層推進,其次要在農業生產與生活中,優化內部結構,改進生產方式,培育科學理念,整合資源布局,從而改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發展面貌,讓普通群眾充分享受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總之,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根本價值追求就在于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存,也關系著實現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農村的和諧發展、農民的物質精神水平的不斷改善。
四、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生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寶庫中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在生態領域的拓展和運用。它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社會與自然關系的理論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和世界觀指導。馬克思將人和自然的關系看作是一個復雜的對立統一的整體,認為自然是人的母體,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人類本身具有著自然的屬性,是自然界的階段性產物,離開自然界的滋養,人類將難以生存和延續。
五、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實踐方向和原則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強調,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是自然環境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的某種反映,它是人類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社會的異化和分裂。因此,只有將資源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克服自然與社會的異化現象,真正克服人與自然地疏離和對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統一。我們要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理論精髓,尤其是其關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兩個和解”論述,將其鍛造成解決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實現生態文明的一大利器。這種將社會問題與自然問題聯系起來考察的生態思想為我國解決生態問題指明了方向。同時,馬克思生態思想還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原則高度下,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反生態性,指明了人與自然矛盾的真正解決的方向就是實現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