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就業形勢嚴峻,本文探討高職院校會計學生培養應當如何適應當前經濟轉型的需要,分析當前會計職業需求轉型,著重探索了滿足會計職業轉型的人才培養路徑。
【關鍵詞】會計轉型,人才培養
當前,經濟越發展,會計專業人才需求越高。實踐表明不是專業好的學生就一定能夠找到好工作,專業及綜合素質好的人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職業技能培養要與個人綜合素質提高并重,這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同時發揮家庭社會各方的力量,培養專業知識過硬、會做事、會做人的實用性人才。
一、高職院校培養會計人才的現狀
現階段,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在專業技能上并不差,以筆者所在的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會計學院為例,每年會計專業高考考入的近1000名學生均是我校相對分數最高的學生,多數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能做到非常用功,并能較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各項知識內容。但是,對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加強高職學生“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普遍存在情商不高,表現為心理素質不是很好,不能較好地處理人際關系,眼高手低,職業目標不太切合實際,頻繁換崗,自主創業不成功等情況,不能應對經濟轉型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變化。
二、經濟轉型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轉型
高職教育是技能教育,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金融危機和經濟增長下滑局面時有發生,會計職業需求也隨之出現轉型。
(一)會計職業需求轉型的成因。當前,會計職業需求出現轉型,其外部原因是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的開放與企業競爭;其內部原因在于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與方法的變化,以及互聯網等技術條件的進步。同時相關專業領域的帶動發展,金融工具的完善和金融業的迅速發展,電子商務的興起,交易、結算、報稅等的信息化,會計相關業務更加復雜化;代賬業務繁榮開展,財務外包漸成趨勢。管理領域大環境的發展,會計職業從記賬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財會部門核心功能轉向價值創造。
(二)會計職業轉型對會計人才的要求。針對會計職業需求的轉型,會計人才培養既要強調傳統技能的訓練,又要以會計信息技術為主要工具,充分有效地學習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以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和效率;會計教育轉向重思考、重知識運用、重素質以及重職業成長。因此會計人才的培養,需打造專業過硬的復合型人才,既突出專業素質的培養,也強調掌握基礎性知識與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內容可分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知識的多元化,除專業知識外,還應包括與會計專業相關的知識,如稅法、信息、產品、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人文素質。
三、會計人才培養轉型的實現路徑
為滿足社會對會計人才轉型的需求,我們需加強會計人才的在校培養,培養貫穿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企業實踐活動和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專長,內外結合,著力研究構建于學校、企業、社會家庭的立體體系。
(一)學校方全力以赴抓會計人才培養
1.會計課程教學。基于當前會計職業的轉型,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設置相關課程,確定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內容,確保人才培養目標更符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開設職業規劃與指導課程,加強對高職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建立導師制度,明確導師對學生在大學期間職業目標設定、課程學習、就業指導在內的全程職業指導。信息化條件下,應進一步加強會計、會計電算化、稅法、金融、管理、營銷官等課程教學,增強學生的分析、預測及參與決策能力培養,實現會計信息的增值。除注重專業課程教學外,應根據課程內容與特點,把思想道德要求、人文理念、競爭意識、法制觀念、誠信和敬業精神等融通在課程教學之中。在課程教學中,要求會計人員成為復合型人才,知識面廣、業務能力強、會思考、善于解決問題及德才兼備。
2.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遵循“認識一實踐一再認識一再實踐”的能力培養路徑,通過依托校企合作,在校內建立實習、實訓基地。高職院校應注重校內會計手工賬實訓課練習,通過ERP沙盤課程,財稅一體化實操課程,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人際溝通能力,內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勞動法紀觀念。
3.學術講座與交流。高職院校可邀請專家教授、企業家等到學校作專題講座,舉辦座談會等,不定期地組織校友見面會,與在校生面對面交流、互動介紹企業文化,創業過程等,回答學生在學習、生活、擇業等方面的問題,體驗真實的職業互動。
(二)發揮企業力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1.校外見習與實習。根據安排,學生畢業前要求“頂崗實習”,在企、事業單位提供的會計相關崗位上實踐財務工作操作,實地了解企業的業務情況及經營流程。以員工身份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感受真實的企業文化。這能促使學生對行業和崗位作進一步的思考,增強學生對崗位和社會的適應性,加快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
2. 校企共建良好社團活動。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內容,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舉辦會計技能大賽、創業大賽等活動,使之成為學生展示自我,提升職業素質的重要平臺。使學生提前感受先進企業文化的魅力,在價值理念上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拓寬學生的職業視野,實現校、企文化的對接。
(三)發揮社會家庭方的基礎性培養作用。充分利用好暑期社會實踐,家庭應與學校一道不斷擴大與社會、行業、企業的聯系,積極搭建和尋找平臺,將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向縱深推進,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廣闊平臺;讓他們在參與社會生活、企業生產過程中認識社會、增長才干、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增長使命感。
四、結語。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從業素質要求也愈加提高。高校、企業 、社會、家庭要根據新形勢,及時把握經濟轉型下社會和市場的新需求,將會計人才培養的轉型實踐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駱竹梅.“智商、情商與財商”理念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4,(04):224-225.
[2]高建普. 職業轉型背景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的路徑與策略[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2):99-101.
[3] 陳國法,朱 偉,王催春.人力資源配置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質養成路徑的構建[J] 職業時空,2013,(01):61-63.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會計學院項目(會計專業人才共育共管機制建設)(編號:2015yjkt05)。
作者簡介:桂仕燕,女,會計師,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會計學院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