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營
摘 要:新課改環境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有著尤其重要的意義。它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是學校培養21世紀所需人才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新課改;校園文化;發達國家;社會共識;閱讀習慣;素質教育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教育的重要載體,打造一個具有濃厚藝術、人文氛圍的書香校園,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是學校培養二十一世紀所需人才的重要手段。
校園文化建設要重視學生文化的建設,體現以學生為本。而教育學生,培養人才,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要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熱愛生活,擁有愛心,學會正確待人做事。這些良好品行習慣的培養,除了老師的引導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熱愛學習,要善于讀書,主動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從而達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學生文化的建設是個漸進的過程,無法立竿見影,但凡有思想有遠見的教育者都不會也不能忽視它。在教育發達的各個國家,他們都有著不同的方式和實施途徑。有些途徑看似容易,但實需毅力和決心,更需要上下達成共識,學校和社會全員參與。比如在加拿大,經一代代人長期的努力,已經在人們意識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閱讀是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崇尚高雅的人一定是個愛學習的人。因此從小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全體老師、所有學校,也是整個社會的共識。
筆者曾在加拿大多倫多進修學習。在加國學習期間,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說“這里的公民有素質”。請讓路、排隊、購物、搭公交車時,聽得最多的就是“Excuse me(打擾了)”、“ Sorry(對不起)”,路上遇見面熟的一句“Hi!(你好!)”司機在路口總要減緩速度或停下車來左右看看,遇到有行人時,不管多么趕時間,一定會在5米開外停下來,示意你先走。早上搭乘公交車,公交司機會主動跟你來句“Morning(早上好)!”,一切顯得那么和諧與自然。在公交地鐵上少看到有人高談闊論,多數人在靜悄悄地讀書或看報,這著實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征得同意,我用相機把這一幕拍了下來。但這樣的情景每天到處可見,在我們國內才覺得稀罕。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又不由自主陷入了沉思。
有時候在想,所有這些外國人彬彬有禮,素質頗高的樣子,是不是跟他們喜愛閱讀有關呢?所謂“知書而達禮”也。
事實的確如此,在這兩個月里,參觀了幾間學校,雖風格各異,但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都重視閱讀。教室都很大,地板一塵不染,學生很少,不超過25人(學生少真好),擺放二十來張桌椅后還剩很大的空間,在這塊空間是孩子們活動的天地,也是他們盤腿坐下饒有興致地聽老師讀故事書的天地——低年級的學生幾乎每天都有這樣的一節課。一年級的孩子剛開始從聽老師講故事開始,以后就輪流讀繪本故事給同學聽。教室的兩邊,是一排排的書柜,書柜擺滿了讀物,孩子們隨時可以取閱。在我們參觀的Clare West學校,我們遇到剛上一年級才三個星期的一群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隊到圖書室,圖書室讀物豐富,擺放整齊、閱讀方便,正中間是讀書池,孩子們圍成一個圈盤腿坐下,津津有味地聽圖書室的老師給他們念故事書。念完故事,老師便開始教他們怎樣借書,怎樣愛護圖書,然后自由閱讀——才剛上一年級,在國內,我們大多數學生在干什么呢?多數的家長老師也許都會這樣認為:我們的孩子還小,認字不多,還不能進行獨立閱讀。哪怕是高年級的,我們也沒給夠多少時間他們去閱讀,考試的壓力,使得我們的孩子在別人正在如饑似渴地閱讀的時候卻深陷題海而無法自拔。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記得在一本英文讀物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教育,如果不注重閱讀,還有什么用呢?”國家不是在呼吁國人做文明守紀的好公民嗎?我想,與其苦口婆心的規勸,不如大力倡導讀書!人口素質高了,社會不就更和諧嗎?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該做點什么呢?
我個人認為,最容易做到而且最可行的有幾點。第一,從自我做起。常言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教師,要熱愛學習,要善于讀書,要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而且最重要的是長期堅持并形成習慣。比如《讀者》這份刊物,還有《文海擷英》等等,每一期的文章無疑能使閱讀者的心靈得到凈化并讓思想得以升華。第二,從自己的學生抓起,對學生從小就培養閱讀的興趣。學生跟著熱愛閱讀的老師一起,也把讀書學習當作很重要、很自然的事情去做。長期接受好思想的熏陶,那么長大以后成為彬彬有禮、謙讓仁愛的紳士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三,從自己的學生的家長帶動開始,尤其是讓家長陪著小孩“讀好書”,最終達到“好讀書”。歐陽修所言“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就闡明了閱讀對修身治學的重要意義。
如果每一所學校都把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致力于打造讀書氛圍濃郁的書香校園,以此為基礎推進素質教育,并一以貫之,那么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的目標就能逐步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