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的全生育期中都有病蟲害發生,做好水稻秧苗期及大田期病蟲害防治是水稻高產穩產的基礎。本文介紹了水稻全生育期中出現的病蟲害田間癥狀及其防治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癥狀;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41
云南省鶴慶縣草海鎮位于縣城北部,海拔2197.2m,年平均氣溫13.5℃,年降雨量970.6mm,屬暖溫帶氣候,水稻是草海鎮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380hm2,占大春播種面積的52.6 %,每667m2平均單產440kg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的63.7%,水稻栽培品種主要有:鳳稻23號、鳳稻21號、劍粳香等。近年來,由于部分農戶不重視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其發生及危害呈加重趨勢,年發生面積達1880hm2,損失率在10%~20%。為確保糧食產量高產穩產,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本文介紹了水稻主要病蟲害的田間表現癥狀及防治措施如下:
1 水稻秧田期主要病蟲害及防治
1.1 癥狀
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種子或床上消毒不徹底,使床土或種子帶菌,加之幼苗的生長環境不良和管理不當,致使秧苗生長不健壯,抗病力減弱,病菌乘虛侵入,導致發病。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又可分為芽腐、基腐和黃枯3種類型。
水稻青枯病:水稻青枯病即水稻生理性立枯病,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環境條件和管理措施不當,使幼苗莖葉徒長,根系發育不良,通風煉苗后水分生理失調,根系吸水滿足不了葉片蒸騰需水的要求,使葉片嚴重失水,所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發在3葉期以后,發病初期光合產物在葉片中積累,葉片發青,發病中期早晨葉尖無水珠,中午打卷,心葉卷筒狀,早晚恢復正常,發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時可連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發病,危害嚴重。
水稻的青、立枯病在秧苗期由于管理不當,很容易發生,特別在旱秧上更為突出,常年發病面積為30hm2。
蟲害:主要有灰飛虱,若蟲在麥田、豆田及田邊雜草上越冬,3-4月間羽化為成蟲后,遷入秧田為害,成蟲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長翅型長約3.5~4mm,短翅型2.1~2.8mm。
1.2 防治措施
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進行嚴格種子和床上消毒。種子消毒,可用25%保禾利(施保克)乳油5mL(1袋)兌水10kg,浸泡稻谷種7~8kg,浸72h(3天3夜);床上消毒可采用多功能壯秧劑或用3%“廣枯靈”100mL兌水50kg,潑澆于床面;進行藥劑防治,于水稻1.5葉期還應進行藥劑防治,用3%“廣枯靈”100mL兌水50kg葉面噴霧,對真菌性立枯病有較好預防和防治作用。
生理性立枯病(青枯病)的防治: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降低播種量,每1m2苗床播芽種250~300g;對地勢低凹的田塊,苗床要高于地面,以降低床土水分;地勢高亢的田塊,苗床要低于地面,以保持床土水分;及早煉苗,并延長煉苗時間。
灰飛虱的防治:在秧田期做到早防、多防,發現蟲體后及時噴施10%“吡蟲啉”30mL/667m2,兌水50kg葉片噴施,間隔6~7d,再噴施,連防2~3次。
2 大田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2.1 水稻惡苗病
由于農戶浸種時藥量使用不準確或浸種時間不足,造成大田期惡苗病發生,常年發生面積為200hm2。
水稻惡苗病俗稱“公秧”、“米秧”,其病源主要是種子帶菌。
2.1.1 病狀
病苗細長,葉片淡綠,比健株高,成病株節間伸長,逆生多數不定須根,根部發育不良,發病較重時則整株死亡。
2.1.2 防治措施
選用不帶病品種,避免病田及其附近田塊留種;種子消毒,可用25%保禾利(施保克)乳油5mL(1袋)兌水10kg,浸種稻谷種7~8kg,浸72h(3天3夜),不洗種,催芽后直接播種,做到藥量準、水量準、時間足;或用沼液(沼氣池水)浸種,將稻谷種用沼液浸泡24h(兩天兩夜)或1%的石灰水(即1kg生石灰,100kg的水兌成藥液)浸種24h,洗凈后播種;發現病株,立即拔除。
2.2 水稻條紋葉枯病
條紋葉枯病是近年來草海鎮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其造成的產量損失率為20%左右,大田期發病面積為360hm2。
2.2.1 癥狀
苗期發病心葉基部出現褪綠黃白斑,后擴展成與葉脈平行的黃色條紋,條紋間仍保持綠色。不同品種表現不一,糯、粳稻和高稈秈稻心葉黃白、柔軟、卷曲下垂,成枯心狀。矮稈秈稻不呈枯心狀,出現黃綠相間條紋,分蘗減少,病株提早枯死。條紋葉枯病引起的枯心苗與三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無蛀孔,無蟲糞,不易拔起,別于螻蛄為害造成的枯心苗。分蘗期發病先在心葉下一葉基部出現褪綠黃斑,后擴展形成不規則黃白色條斑,老葉不顯病。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實,拔節后發病在劍葉下部出現黃綠色條紋,各類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結實很少。
水稻條紋葉枯病主要由稻飛虱傳毒引發,防治方法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采取“切斷毒源,治蟲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飛虱,控制條紋葉枯病。
2.2.2 防治措施
大田期,病株零星出現時開始用藥防治。防蟲每667m2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g,加敵敵畏50mL,兌水50kg噴霧;防病每667m2使用2%寧南霉素(菌克毒克)250mL,兌水50kg噴霧,7d后再噴1次,防治條紋葉枯病。
2.3 胡麻葉斑病
在草海鎮水稻上普遍發生,從秧田期到大田期均可發生,常年發病面積在400hm2左右。
2.3.1 癥狀
從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病,以葉片發病較為普遍。秧苗葉片和葉鞘上的病斑為橢圓形,褐色,病斑多時秧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時,初為褐色小點,漸較大為橢圓形,病斑中央為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褐色,周圍有黃色暈圈,嚴重時連成不規則大斑。穗頸和枝梗發病,呈暗褐色,造成穗枯,氣候濕潤時,病部均長出黑色絨狀霉層。
2.3.2 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如鳳稻21、23號、劍梗香等;種子消毒,可選用50%多菌靈1000倍液、25%施保克(保禾利)5mL兌水10 kg等進行種子消毒;加強栽培管理,做到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等;藥劑防治,每667m2可選用40%稻瘟靈(富士一號)75~100mL,50%多菌靈75~100mL,20%三環唑75~100g等兌水50kg進行噴霧防治,每7d噴1次,注意交替用藥,連防2~3次。
2.4 水稻白葉枯病
水稻抽穗后逐漸發生,主要危害上部葉片,造成葉片干枯死亡,常年發生面積為160hm2左右。
2.4.1 癥狀
分葉枯類型癥狀和凋萎型癥狀兩種。葉枯類型癥狀中,最常見的是病斑從葉尖或葉緣開始,起初為暗綠色線狀短斑,以后沿兩邊蔓延擴展,形成邊緣有波狀紋的長條狀病斑;空氣濕度大時,病部易見黃色菌膿。凋萎型癥狀,常在秧苗移栽后3~4周發生,先見幼苗一二片凋萎,繼之發展到各葉,并向其它分蘗發展,最后整株甚至全叢凋萎,失去水分枯死。剝開剛剛青枯的心葉,也常見黃色菌膿。凋萎型的白葉枯病在水稻秧田期偶爾發生。
2.4.2 防治措施
白葉枯病屬細菌性病害,選擇抗病品種如鳳稻系列等;種子消毒,用農用鏈霉素浸種2h,洗凈后播種;藥劑防治,每667m2可選用20%葉枯唑100g或10%潰枯靈60克,兌水50kg,也可使用農用鏈霉素、菌毒清、葉枯寧等防細菌性病害的藥1種或2種交替使用,每隔7d防1次,連防2~3次,以后視病情進行防治。
2.5 稻曲病
稻曲病俗稱“豐收果”、偽黑穗病、多發生在收成好的年份。
2.5.1 癥狀識別
病粒初期開裂,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后來有墨綠色粉末包裹整個谷粒,象豆豉。
2.5.2 發病條件
水稻抽穗前后,如遇多雨,日照少、溫度適宜的天氣,有利于發病。偏施氮肥,長期深水灌溉田發病重。
2.5.3 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及無病種子;進行種子消毒(方法同于稻瘟病、惡苗病等的種子處理);及時摘除田間病粒,燒毀或深埋;藥劑防治:藥劑防治的關鍵,應掌握在水稻孕穗末期或水稻破口期前3~5d噴霧。每667m2可選用20%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30~40g兌水50kg噴霧,或每667m2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g兌水60kg拌勻噴霧。
2.6 螟蟲
主要為二化螟,幼蟲為害水稻,造成枯心、枯鞘、半枯穗、白穗或蟲傷株。
農業防治:主要采取消滅越冬蟲源,灌水滅蟲、避害等措施。冬閑田在冬季或翌年3月底以前翻耕灌水,稻草中含蟲多的要及早燒毀處理,可顯著降低越冬蟲口數量。
藥物防治:這仍然是當前防治二化螟最為重要的措施。
每667m2使用80%殺蟲單粉劑35~40g或25%殺蟲雙水劑200~250mL,兌水50kg噴霧或25%殺蟲雙水劑200~250mL拌濕潤細土20kg,制成藥土撒施。
參考文獻
[1]傅強,黃世文.水稻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3).
作者簡介:柳紅(1967-),女,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農作物病蟲草鼠測報及防治試驗示范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