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以農墾現行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制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啟示,按照“十三五”時期國家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總體要求,主要論述了從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到農墾現行的家庭農場模式農業發利弊分析,并針對“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經營面臨的困境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體系等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新路徑。
關鍵詞:農墾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
中圖分類號:S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51
1 適度規模經營概論
適度規模經營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實現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經營管理、信息等各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和有效運行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指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在既定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強調對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前、產中和產后等諸環節合理組織的同時,適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從而取得最佳綜合效益的農業生產經營和組織形式,其核心是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協同效應使其發揮各自最大的生產潛力。
2 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產生背景
2.1 農村農業聯產承包經營的利弊分析
農業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把土地的經營權交給農民之初極大激發其種糧和發展農業的積極性。經歷了小型農業機械普及和大型農機具推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雖經幾次調整但一家一戶地塊零星、分散經營的基本格局仍未發生根本變化,尤其是受勞力、農藥、化肥、種子、農業器具等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飛漲而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沖擊影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耕地閑置、丟荒,加劇了我國農業農村聯產承包經營與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矛盾。
2.2 農墾家庭農場模式的利弊分析
墾區家庭農場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改革創建了以土地到戶、農機到戶、核算到戶、盈虧風險責任到戶、生產費自理、生活費自理為主要特征的大農場套小農場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以相應連片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成為墾區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市場經營主體,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承包取得了較好的實效,大農場經濟得到健康發展、職工收入顯著提高、產業規模發展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百姓追隨發展,并從中受益。
但目前墾區農業發展過程中,隨著一、二代農墾人老齡化退休退崗,同農村一樣出現了耕地閑置、丟荒;部分墾區分配給職工經營承包崗位面積的限制,農業經營規模已經不適應當前經營的需要,效率低下,成本增加,農產品競爭壓力加大,管理和經營機制不活、社會負擔重、政策支持體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生產經營困難、弊端,嚴重阻礙了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3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應運而生
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并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等一系列深化農業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指引下。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和小規模的家庭農場及分散閑置耕地整合逐步向專業種糧大戶、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過度,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將成為現階段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隨著精準扶貧,農村產業轉移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布局的大幕拉開,土地流轉實現集中連片和集約化規模經營優勢明顯。尤其是龍頭企業入駐新型農業專業合作社后,極大推動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和新技術標準的推廣實施;一大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有效推進農業的集約化規模生產經營和農業生產綜合效益的提高,成為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核心,從而進一步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進程。
3 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目標
3.1 十三五期間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規劃
十三五期間農業要充分利用國家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政策深化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市場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機械化和科技化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開展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切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自然災害能力、生物防疫風險,并保證農業剩余勞動力非農就業,不斷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從而實現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徑和方式應充分結合當地的資源狀況、經濟社會基礎、經營主體的能力素質和具體的生產經營性質等情況綜合確定。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加大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相關扶持政策、項目資金要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并配合財政金融等部門創新金融支農模式和成立現代農業擔保機構緩解新型經營主體資金緊缺問題,做好農業企業上市的融資指導服務工作并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3.2 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多樣化
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僅是土地的集中規模經營,也可是生產環節和社會化服務的規模。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不同資源狀況和生產經營類型決定了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路徑的多樣性。因此應結合當地情況在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和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方式,通過財稅、信貸、保險、基礎建設等社會化服務構筑綜合支持體系依法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通過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探索入股、合作、流轉、托管等多種土地集約形式。
不同地區應充分結合當地的資源狀況、經濟結構、經濟社會基礎、經營主體的能力素質、具體的生產經營性質和農業基礎等來確定切實可行的實現形式。人少地多地區的規模經營可以通過土地的大規模流轉和集中經營來實現;而在人多地少地區推進農業發展規模經營時則應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支持并鼓勵家庭經營。
4 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實踐路徑分析
4.1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體系
通過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代收、股份合作等方式提高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效益。結合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國家大型優質安全食品生產供應基地,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率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持續增值增效。
4.2 示范帶動現代農業
以加強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試驗示范農業新技術、新裝備和生產經營新模式,為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積累經驗。引導農墾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墾地合作,為周邊農民提供大型農機作業、農業投入品供應、農產品加工和購銷等社會化服務,增強對周邊區域輻射帶動能力。
5 小結
本文根據農墾管區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及生產經營優劣分析,揭示我國農業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體的一些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勞動力老齡化,種植面積小而散,生產成本高而效率低,農產品產量品質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壓力大等現狀。分析并深化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把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核心;準確把握糧食、經濟作物生產的適度規模推進和支持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組合和社會支持系統,探討并研究如何建立與適度規模經營相匹配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等問題。
參考文獻
[1]魏聳,金書秦,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研究綜述與展望[J].農業展望,2012(04).
[2]鐘漲寶,聶建亮,等.發展農地規模經營的現實必要性及路徑選擇[J].商業研究,2011(09).
[3]杜國平,等.欠發達地區農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現實條件與應對策略[J].貴州農業科學,2010(07).
[4]吳楨培,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5]楊李紅,等.宜春市袁州區農地適度經營規模測度模型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05).
[6]劉蓉蓉,李世峰,周宇,王進,等.南通市糧棉油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狀與推進舉措[J].河北農業科學,2010(04).
[7]陶善信,等.農業規模經營與效率問題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0(04).
[8]吳楨培,等.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思路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0(增刊).
作者簡介:黃永華(1978-),男,研究生,廣西上林人,農藝師,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尤其是對柑桔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有獨特研究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