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興和縣大庫聯鄉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以該鄉各行政村為單位分析了馬鈴薯種植產業發展的條件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全鄉馬鈴薯及其相關產業發展的具體思路,為烏蘭察布市類似的鄉鎮馬鈴薯旱作和設施種植產業發展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旱作;滴灌;馬鈴薯;烏蘭察布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55
興和縣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典型貧困地區,位于自治區中部,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山西省的交界,距離首都北京240 km。2012 年至今,興和縣委和縣政府明確提出發展“北薯、中菜、南雜糧”的農業產業化布局,堅持走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步伐,取得了積極成效[1-3]。本文以興和縣的大庫聯鄉為研究對象,在深入分析馬鈴薯種植現狀基礎上,提出了今后馬鈴薯旱作和設施種植的發展方向,為烏蘭察布地區馬鈴薯旱作和設施種植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大庫聯鄉基本情況和農業發展現狀
大庫聯鄉位于興和縣北部,距縣城45km,東與河北省尚義縣毗鄰,南與本縣團結鄉相連,西與察右前旗、本縣賽烏素鎮交界,北于南都縣接壤,全鄉商業發達,是全縣的商業、餐飲、物流集聚地,素有“旱碼頭”之稱。全鄉種植業以馬鈴薯、油料為主,也是本地的特產,豆類、雜糧為輔助作物。馬鈴薯是全鄉的傳統作物,投入少、產量高、高場行情好,主要品種以脫毒紫花白、克星一號、大西洋等為主栽品種,成為全鄉的一大主導產業。
大庫聯鄉共轄17人村委會(詳見圖1),137個村民小組 ,總面積437km2,現有耕地面積1.22萬hm2,大小畜存欄達到13.8萬頭(只)。全鄉總人口37404人,常住人口24688人,種地人口15721人。該鄉氣候干燥,平均海拔1400m,年降水量300mm左右。主導產業以馬鈴薯、雜糧及畜業為主,馬鈴薯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22%,設施馬鈴薯種植占馬鈴薯種植總面積的55.4%;向日葵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30.7%,胡麻、小麥、燕麥等占耕地總面積的38.8%,冷涼蔬菜種植占耕地總面積的13%。
2 大庫聯鄉各行政村馬鈴薯種植條件和存在問題分析
合少營、邊家村、一堵墻、五號、三海洼、大黑溝、曹四夭、康卜諾8個行政村,水資源條件好,有較多的種植專業大戶,以種植噴灌馬鈴薯為主,用向日葵進行倒茬。存在的主要問題:缺少種薯繁育基地,種薯質量參差不齊;銷售多以散戶銷售為主;缺少馬鈴薯深加工企業;輪作倒茬不科學,地力消耗大,導致過度施肥,病蟲害發生嚴重,商品薯品質差。
大庫聯、海卜子、鐵匠溝、李東梁、西號、二道洼6個行政村,水資源條件較好,以旱作馬鈴薯種植為主,一部分為噴灌種植。存在的主要問題:缺少配套的水利設施,旱作種植面積大;土地流轉面積小,馬鈴薯種植規模化程度低,銷售渠道單一,產值低。
楊樹灣、幸福、羊場溝3個行政村,全部以旱作為主,主要種植旱作馬鈴薯、胡麻、小雜糧等。存在的主要問題:水利條件不好;馬鈴薯、胡麻、雜糧農戶多分散種植,不成規模。
3 大庫聯鄉馬鈴薯種植產業發展思考
合少營、邊家村、一堵墻、五號、三海洼、大黑溝、曹四夭、康卜諾8個行政村,繼續加大土地流轉面積,發展膜下滴灌種植;建立種薯繁育基地,提高種薯質量,實行統一供種;引入馬鈴薯深加工企業;改變倒茬模式,用青貯玉米、小麥、燕麥、鮮食大豆等作物進行倒茬。大庫聯、海卜子、鐵匠溝、李東梁、西號、二道洼6個行政村加快發展水利配套設施,擴大水澆地面積,發展馬鈴薯膜下滴灌種植技術;加大土地流轉面積,發展專業大戶。楊樹灣、幸福、羊場溝3個行政村,可適當發展優質旱作馬鈴薯、胡麻、小雜糧規模化種植。
大庫聯鄉要利用現有發展基礎,大力發展設施馬鈴薯生產,大力發展膜下滴灌種植方式,減少噴灌面積,在曹四夭村和大庫聯村重點建設馬鈴薯商品薯生產和示范基地,在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合少營或邊家村引進大中型馬鈴薯種薯種植和商品薯深加工企業,建設種薯種植示范基地,帶動全鄉的馬鈴薯高效設施種植,利用深加工企業帶動全鄉的商品薯發展步伐;加大全鄉馬鈴薯產業的電商平臺建設,提托網上銷售平臺,面向全國進行馬鈴薯產品的銷售,提高產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薛青河.興和縣土地利用結構量化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漢文版,2013,42(3) : 370-374.
[2]杭栓柱.全面貫徹習近平視察內蒙古講話精神深入實施“8337”發展思路[J].北方經濟,2014(4) : 4-8.
[3]金良.內蒙古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及現狀分析[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1) : 152-154.
作者簡介:羅青杭(1971-),男,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人,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機械化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