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杰
摘 要:成功教育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幫助學生發生自己的優點,找到自己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成功。
關鍵詞:成功教育;語文;課堂
我們都可能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參觀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之后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教授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是隨便點的。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把學生當天才來教,讓他們體會到你的重視,體會到學習的成功,他們就真的可以變為天才。
一、成功教育的要求
學生為什么會成為差生,用劉京海校長的話來說就是“因為經歷了學習反復失敗的過程,反復的挫敗讓他們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要使差生變成優秀生,方法非常簡單——老師把差生當成天才來教育,不斷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取得成功,在反復成功的體驗中,培育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成功。”而成功教育的精髓就是“三相信”: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獲得成功。成功教育主張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從而自主地去追求成功。這既是一種教育思想,亦是一種教育方法。
二、成功教育的實施方案
(一)課堂教學:創建成功情景
要實施成功教育,無疑課堂是最主要的舞臺,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在課堂這僅有的40分鐘當中,教師應該創建更多的成功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感受到“原來我也能行。”在教學過程中我堅信一個原則:表揚應該是公開的,批評應該是私下的。于是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某一點表現,一點進步,一點創新,我都會及時給予公開的表揚。這是不需要分時間場所的。比如一進課室,我發現講臺比以前更整齊干凈了,我就會說:“今天的值日生把講臺打扮得很漂亮,我站在這里講上一節課都不會累了。真謝謝你的細心。”這些真誠的贊美能拉近我們的距離,而且你會發現在以后上課時講臺總是會很干凈整齊。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天生是喜歡活動的。活動與成功是緊密聯系的。我發覺初中學生也是喜歡活動的,于是在教學設計中我還喜歡用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習第二課《我很重要》時,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然后在班上挑選活潑且比較有表演欲望的10位同學出來,分為兩組,進行“我很重要,我不重要”這一個辯論賽;再選出4位比較穩重的同學做評委,評出最佳辯手及優勝法,最后還確定一位主持。這樣,開學之初,一臺辯論賽就這樣初步定下來。接下來的時間是組織10位選手多方面地去收集資料,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我要做的事情是相信他們的能力,指導并鼓勵他們。由于準備充分,結果選手辯得激情洋溢,閃光點不斷在辯論當中涌現;臺下的觀眾反應熱烈,在觀眾提問一環節中,平時沉默的學生都躍躍欲試,爭著參與活動。這種集體參與的情景讓大多數學生都鍛煉了膽量,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創設成功的情景,讓學生在笑聲、幽默和競爭的氛圍中進行分享性學習,這種成功與快樂的體驗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會激勵學生自主地去學習,以獲取反復的成功。
(二)私下輔導:發現閃光點,幫助建立自信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能夠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只要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的積極性就能夠調動起來,反之,就要受到壓抑、限制。這就需要在課堂之外,師生之間應該好好溝通。溝通從心開始。溝通的內容可以是①生活上的問候與關心②情感情緒上的關注③家庭的問題④學習上的問題⑤與同學相處的技巧⑥學生的愛好或者感興趣的事等等。師生關系在這種私下的交談之中距離會拉近,情感會加深。在溝通中,教師要非常注意不要說出一些“你真笨”“你怎么可以這樣?”等等批評性的話。俗語說“獎子一功,勝過數子十過。”學生期待在老師那里得到的更多的是肯定和表揚。所以作為教師,要始終細心地從中發現學生的優點、閃光點,從而給予肯定與贊揚。
(三)作業批改:鼓勵性評價,追求自主成功
另一個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重視的是作業的批改。你可以把你對這個學生的期待與肯定通過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可以在字跡潦草的學生作文本上寫“你的立意很創新,可以看得出你的語文功底不錯。如果字跡再工整一些,就會更好了。”然后你會發現在下一次的作業中,這學生的字跡會有明顯的好轉,這時你要細心地發現并及時地給予表揚,寫上“有進步”幾個字很簡單,但對于學生來說意義就很深重了。他就從心底里知道這個老師是很看重自己的,不能對不起他,讓他失望。在這短短的評語當中教師把對學生的相信與重視表達了出來,學生也從中讀到了這一信息,并不斷地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爭取成功的內部動力機制。
三、總結
成功教育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教育思想。我們在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時,并不是要否定失敗。我們還要讓學生體會困難、挫折教育。并且,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時,要認真分析對象,不能無論優差生,都給予相同的評價。優生在教師的過多鼓勵當中很可能會驕傲自滿,不思上進。所以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