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恒
摘 要:數學是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而高中年級的數學教育工作將對整體高中數學知識框架的構建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教育的重要性便顯得至關重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必須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本文將就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差異教學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中年級;數學教育
重要性新課程理念明確提出,學生屬于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承認并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工作。在上述前提下,可得知學生對于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自身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包括對學習的深入程度。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本文特針對如何加強學生對數學重要性的認識提出了幾點建議,現總結如下。
一、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性,做好轉型期的緩沖工作
鑒于高中年級的學生仍處于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階段,對高中數學的知識框架、課程難度、概念理論等因素的了解程度不深,加上各人適應能力存在差異性,因此在沒有得到合理引導的情況下,對于數學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極易形成偏差。針對上述情況,教師便應從不同學生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性著手,充分做好由初中升至高中這一轉型期的緩沖工作,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高中數學教學活動。如學生在初中階段所接觸的方程式難度較低,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接觸的則是參數方程等難度較高的方程組,在適應的過程中往往相對吃力。對此,教師對于適應能力、數學基礎存在差異性的學生群體,便可采用分層式的方法進行針對性教學。以“坐標系與參數方程”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通過細致地講解概念及題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掌握關于坐標系的知識點,再由此慢慢引入相關方程式,同時可適當放慢教學速度,以由淺入深的方向開展教學;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便可向學生大致介紹該知識點的相關概念,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使其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解題要領。通過這種分層式的教學方法,可有效促使不同基礎的學生教學需求均可得到滿足,由此為學生的數學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學生對數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得到了初步構建。
二、合理利用學習能力的多樣性,巧妙進行問題教學
就高中學生的實際年齡特性而談,在學習能力方面具有較強的多樣性,加以合理開發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所謂多樣性,即指不同學生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同一個問題往往存在著不同的想法,而這種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及探究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對這種學習能力的多樣性引起足夠重視,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于數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如為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進行進一步拓展與強化,教師可適當采用問題教學的方法開展數學教育活動。以“立體幾何”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概念、例題的講解之外,還可適當結合教材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如“公共點對于平面與直線的位置關系有何影響?”、“平面與直線之間共存在多少種位置關系?”等。提出問題后,教師可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據學生所發表的意見作出指導與點評,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得到強化與鍛煉。通過這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可有效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多樣性的高度發揮,也使學生對數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三、遵循個性化發展原則,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維護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數學教育價值的充分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實踐探究活動,在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促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數學教育的重要性。如在進行兩角和、差的正、余弦求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相關的現象進行思考與探究,從而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由此降低解題難度。學生可通過對兩棟建筑物之間的距離進行計算這一方法來對此問題進行解答,如兩棟建筑物之間存在較大距離,無法對其進行直接測量,這時便可對兩者之間的角度進行測量,并根據測量結果對兩棟建筑物之間的實際距離進行計算。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而不干涉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通過這種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可有效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探究興趣,同時也避免了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形成制約,使學生對數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得以鞏固。
綜上所述,要加強學生對數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就應靈活轉換教學方式,從教學工作的各處環節巧妙滲透數學知識的灌輸,由此促使學生心中數學教育的理念得以深化。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當充分注重立足于實際,以學生能夠適應的速度、強度進行教學,避免出現用力過猛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