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在小班化的背景下,教師要合理設計課堂問題,提高問題的有效性,使提問成為促進師生、生生課堂交流互動,活躍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獲取有效的知識與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性;課堂效益;小班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9-0057-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21
美國教授Gall(1984)曾提出有時候多達80%的課堂時間被用于提問和回答,課堂效率的高低,大多可從教師提問的性質和方法核查而知,所以有效的提問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效提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可以誘發學生思考,調節學生思維的節奏,促進師生、生生的交流。在小班化的背景下隨著班級人數的減少,學生在課堂上被提問的概率就會增大,因此所提問題的效果會直接影響一節課的效益。本人將從以下幾方面淺談對于小班化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提問的思考。
一、傳統初中化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傳統初中化學課堂提問可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提問只是教師的事情,學生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2)教師整堂課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只管自己講課,不提問題;(3)問題的思考空間不大,只停留于問題表面,缺乏深度,提問重結果的多,重思維過程的少;(4)問題目標指向不明,所提問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主題;(5)問題沒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很難或無法回答;(6)問題之間缺乏聯系,無法形成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問題沒有層次性;(7)問題表達過于言簡意賅或拖沓,學生不理解題意無法回答;(8)只提問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9)提問的節奏把握不當,不能靈活應變,不能針對學生的回答追問下去,缺乏有效生成;(10)對學生的回答不做評價,對學生的提問不理不睬。
二、小班化背景下實施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1. 精心設計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1)分層設計問題,注意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小班化的優勢在于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樣的一節課一個學生在50個人的課堂和30個人的課堂上受到教師提問的概率幾乎會增加一倍,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精心設計問題,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被提問的對象。教師可根據教材、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分層次設計課堂提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回答出相應問題,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不斷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
【案例1】燃燒的定義的講解
教師可以先提問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我們學過的哪些物質可以在氧氣中燃燒?其次再提問幾個態度認真但學習不拔尖的學生:現象分別是什么?同時可以要求幾名學生上黑板書寫反應的符號表達式。接著提問基礎較好的學生:燃燒的定義是什么?追問:是不是所有有發光發熱現象發生的就是燃燒?讓學生舉出反例證明。
這個教學過程中至少有10名學生參與,一個知識點的講解班級的三分之一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小班化的特色得到充分體現??傊?,課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提問,分層要求,因材施教,不但可以營造一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良好課堂氛圍,而且可以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水平,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
(2)調整預設問題,注重課堂生成
課堂教學既是預設的,又是動態生成的、豐富多變的,生成性是課堂教學的一大特點。再好的預設與課堂實施之間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將有形的預設寓于無形的動態教學實施中。
【案例2】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測定實驗
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①實驗開始時,你看到了什么現象?②紅磷在集氣瓶中燃燒,消耗了什么氣體?③紅磷為什么要過量?若紅磷的量不足,實驗結果會怎樣?④打開止水夾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現象?為什么?⑤通過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這五個問題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實驗成功的話,學生能很快得出和書本一樣的結論。但如果實驗失敗,比如水倒吸的體積不足集氣瓶體積的五分之一,和課本結論(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就會產生矛盾,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調整原來預設的問題。為什么實驗現象和課本上的描述不一樣呢?
由于學生的能力上的差距,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集4-6個人的智慧為一體,組間交流后再班級交流,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來,在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找到產生異常的原因。總之,課堂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實驗的意外等都是課堂生成的重要來源,教師應及時分析、引導,相應調整或改變教學預設,解放學生的思想,創新學生的思維,使教學活動獲得成功。
(3)鼓勵學生提問,提升個人素養
在課堂中教師往往在教授完新課后會問學生“都聽懂了嗎?”當學生回答“都聽懂了?!苯處煏J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順利完成。而西方發達國家的教師的觀點卻是“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他們認為: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消除問題,只意味著學生在獲取知識方面前進了一步,教學任務并沒有結束,應更向前一步,思考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問題,課堂教學的結束,不應是“句號”,而應是更多的“問號”。
【案例3】石灰石中主要成分的探究實驗
本人選取了生活中幾種常見的物質:貝殼﹑蛋殼﹑鈣片﹑胃藥﹑大理石﹑石灰石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它們的主要成分。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結合之前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推斷出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此時本人進行演示實驗:取出兩個蒙著標簽的試劑瓶中的樣品,按照同樣的步驟進行實驗,得出相同現象。學生疑惑:老師不可能拿出兩瓶一樣的試劑進行實驗?。看藭r揭開謎底:試劑分別為碳酸鈉和碳酸鉀。學生反思:那我們做的實驗能證明這些物質中含有的一定是碳酸鈣嗎?通過學生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此年齡階段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
在小班化的課堂里,我們有天時(小班化班級)、地利(人均空間大)、人和(學生人數少),每個學生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都比大班的學生多,教師更加應該創造和提供學生發現問題的機會。在課堂上教師不應該怕學生提出問題會難住自己,應激勵學生勇于質疑,尋求真知。
2. 拓寬提問思維,打造有效課堂
(1)精心設計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應要努力創建能激發興趣、啟發思維的教學問題情境,讓問題成為教師提出的內容和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之間的橋梁。如:在講解“中和反應”時,以奶奶胃痛場景引入,孫子給奶奶吃了一個橘子想緩解癥狀,沒想到奶奶更加難受,教師提問:為什么會這樣?究竟該怎樣緩解奶奶的胃痛呢?
(2)精心組織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大膽地對課本知識、實驗等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進行論證、交流討論、進行反思,作出結論。初中生進行獨立的探究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提高效率。小班化的班級分組時組別少,當進行組間交流時占用課堂時間相對大班就少,對于教學進度就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問題提出后小組成員進行探究,組內指派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表本組探究結果,其他組進行點評,經過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必然會產生新問題,學生們可以進行再探究,在此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的認知結構,還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意識。
(3)創新提問答問形式,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提問答問應形式多樣:一問一答形、PK形、搶答形等。如在講方程式配平時,教師給出一些錯誤的方程式,讓學生進行搶答,指出錯誤;教師可以利用電子倒計時程序,規定時間讓學生作答;教師利用手機、相機對學生實驗或做題過程進行拍攝播放,讓學生互相學習和發現問題。這些形式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勝和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的好習慣。
三、 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不同的知識點、不同的課型提問的方法不同,結合本人的教學歸納整理出以下9種有效提問的方法。
1. 設疑式提問
例如:在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因素時設疑提問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又如學習鐵生銹的原因時提出鐵生銹與什么物質有關?這樣可以直接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學生學會聽課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 層遞式提問
例如:在講解溶液稀釋的問題時,首先從一杯水泡奶茶和一水瓶水泡奶茶比較哪杯好喝?(答:一杯水泡的)為什么?(答:一水瓶水泡的太稀了)奶茶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講的哪個概念?(答:溶質)那這兩份飲料中什么量相等?(答:都是一包奶茶)也就是說濃溶液和稀溶液中什么量相等?(答:溶質的質量)。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逐層深入提問,既便于學生理解,也有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 對比式提問
例如:在學習氧氣和二氧化碳之后,提問學生它們的性質、制法、用途等方面有何異同點,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學生通過對比總結不但可以掌握了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點,而且可以歸納出氣體制取的相關注意事項。這樣既幫助學生鞏固了已學知識,還提高了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4. 類比式提問
例如:在講解元素與原子的關系時以蔬菜與土豆、西紅柿、黃瓜關系作比較;在講解固液氣為例之間的空隙時以上體育課排隊、做準備活動、自由活動作比較;在講解極值法解題時以學生的平均年齡作比較,(學生:一大一小中間找)。通過類比式提問,學生發揮想象,很容易理解相關的概念和解題方法。
5. 列舉式提問
例如:提問“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微粒在不停的運動”“舉例生活中有哪些滅火的方法和具體原理”“舉例生活中有哪些金屬用品”等問題,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這樣處理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際的能力。
6. 引發爭論式提問
例如:提問“某物質中加入稀鹽酸后有氣泡產生,是不是一定是碳酸鹽?”“含有碳元素的物質一定是有機物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分析辯論,通過辯論發現自己的思維漏洞,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相應的知識,通過生生之間的辯論還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7. 擴展式提問
例如:在講解實驗室煉鐵裝置的選擇時問學生裝置的選擇時,他們會根據課本中圖示直接選出最后一幅圖,但是卻不會去思考為什么。此時教師再追問有沒有其余適合的裝置?(提醒:裝置的選擇應該注意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狀態、反應條件和安全角度進行考慮)。學生選擇:后面兩個裝置都可以。此過程既讓學生復習鞏固了前面氣體發生裝置的選擇條件,也了解了固體和氣體反應需加熱裝置的選擇,而且培養了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8. 伏筆式提問
例如,學習復分解反應的條件之前,先讓學生按照要求書寫出一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然后要求學生自己進行觀察分類、整理歸納。提問他們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有哪些?這樣,學生通過自己自主學習,自己找出結論,便于加深印象和更好的掌握。
9. 分割式提問
例如,在講解依據化學方程式計算時,先提問化學方程式有哪些含義?引出反應中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接著以氯酸鉀制取氧氣為例,提問學生:要求根據已知物質的質量計算出其余物質的質量。(學生逐一回答)最后一個以字母a計算過渡到未知數的計算。
然后再問學生剛才是如何解出結果的?(答:列比例式)再次練習后過渡到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步驟。這樣把以前教師直接講解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分割成一個個小點,讓學生自己逐步理解運用,避免了學生囫圇吞棗。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通過有效課堂提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課堂上的注意力,鞏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而且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狀況,判斷教學目標達成情況,便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節奏。作為小班化教學的一線教師,我會繼續對小班化背景下的課堂提問進行實踐研究,同時還要進行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賽男.有效的提問,點“亮”高中化學課堂[J].化學教與學,2016,(1):61-63
[2] 韓江濤.巧用化學原理,創設高效化學提問[J].化學教與學,2016,(3):9-11
[3] 戴俊杰.課堂“偶問”的有效處理[J].化學教與學,2016,(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