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 要:4G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為人們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微學習創造了條件。但在高職界使用效率并不高。本文詳細探討了產生問題的深層原因,并從構建移動微學習模式、開展微課程設計、組建移動微學習共同體和設計適合高職生需求的APP四個方面提出了有益對策。
關鍵詞:4G;高職;微學習;交互;APP
中圖分類號: H319.3;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5-140-2
0 引言
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4G的應用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全新空間,教育工作者將如何做出應對,它會對學習行為產生怎樣影響,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差而又對新應用高度敏感的高職學生,怎樣運用4G移動技術及微平臺設計適合他們所需的學習模式,以更好引導他們進行主動而富有成效的學習,這是擺在當前高職教育界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1 高職生開展交互式移動微學習的主要問題[1-4]
1.1 4G移動網絡和移動智能終端的使用資費還比較高
4G移動的網絡資費就我國現有國情和對照其他國家來看,仍有較大降低空間。高職學生要想做到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微學習,在離開WIFI的環境,就必須開通資費不菲的流量套餐,特別是現在很多學習資源都是以視頻、圖片和動畫等非常耗流量的媒介形式存在,不菲的流量資費束縛了高職學生進一步開展移動微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作為進行高效移動微學習的門檻,是否具備一部優質的智能移動終端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硬件條件,但現有市場上配置和性能較好的4G智能移動終端,對沒有經濟自給能力的高職學生來講還是太貴了,尤其對于很多農村學生,昂貴的智能手機購置費可能將他們拒之于移動微學習門外。
1.2 缺少APP應用良好和技術性能完善的移動微學習平臺和支持系統
移動微學習的深入展開需在后臺有一個運行優良的平臺和系統支撐,而這方面現在還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從事相應的開發和服務,更多的是各教育單位借助于第三方的平臺和APP應用來設計一些微型學習系統和資源。由于專業技術能力不夠,再加上這些平臺和APP原本就不是定位教與學用的,使得開發出的這些系統和資源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設計界面和使用功能用戶體驗較差,學習者或師生之間交互渠道和形式單一,設計系統要集成很多第三方模塊和APP,對于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教學支持力度單薄。以上種種不足,都挫傷了本來學習能力就不夠的高職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移動微學習在高職生中的發展。
1.3 缺乏數量足夠和制作精良的移動學習資源
當前國內各教育單位還缺乏與技術實力雄厚的IT機構進行合作的項目,制作的移動學習資源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看都差強人意。有的平臺直接通過一個鏈接連到網絡平臺的學習資源上,但實際上不是所有網絡資源都適合在移動終端上下載來學習;有的平臺學習知識點分散,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知識架構體系,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有的系統在設計上視角缺乏,制作粗糙,所創作的學習資源趣味性和吸引力不夠,基本沒有顧及高職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有的沒有提供該平臺的檢索手段,需借助百度等第三方工具來實現查找,無法從海量信息中檢索有效信息,學生極易在學習中偏離目標。
1.4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匱乏
現有移動終端上的學習資源多是以授課視頻形式存在的,遵循的仍是“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按事先編排好的教學方案和腳本,將教學過程錄制成視頻,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與攝像鏡頭面對面,基本以“獨角戲”的方式完成,再經后期剪輯和制作,提供給學習者,學生和教師交互溝通的機會只能放在事后。有的學習資源只是做成了微型課件,內容上也是將以往教學材料的簡單堆砌。以上教學材料的制作,教學內容和方法同質化現象嚴重,無法滿足高職學生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習的需求,更不能做到一對一教學指導,只是把傳統教學模式換了一個平臺搬到移動手機上,實質是新瓶裝舊酒,自然無法獲得高職學生的認可。
2 高職生提升交互式移動微學習應用的對策[1,4-6]
2.1 充分運用基于智能終端的現代通訊軟件構建移動微學習模式
微信是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軟件,能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等多種內容。將微信運用到教學中,可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豐富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前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發送差異化的學習資料,有區別的開展課前預習和準備。在課中,根據不同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情況,有側重、有分別地講解知識技能點,照顧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在課后,與學生進行互動和溝通,督促他們及時完成作業,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總結和復習,了解對每次授課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和策略。充分利用微信所提供的技術功能,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開展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學習,拓寬課堂教學時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2.2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資源為基礎,強調交互協作和情境創設的微課程設計
在利用微信設計某門具體課程時,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做好前期分析與調查,撰寫微教案,制作微腳本,收集課程素材,開發微信媒體資源。微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移動微終端和面向高職學生的特點,不必過于煩冗,力求小而精,一次微課程講清楚一至二個知識點便可,且不要以大段文字來板現,而要以關鍵詞形式呈現。重視交互環節的設計,通過開設微課論壇、課程微博、在線討論室等模塊促進師生之間的交互和溝通,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可借鑒網絡游戲當中的一些有益元素,充分利用互聯網海量的信息資源和各種技術手段,創建有意義、有趣味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貫徹“連續型微小化”和“交互式情境化”的思路來設計微課程。
2.3 組建基于共同目標的“互助”、“互享”、“互進”的移動微學習共同體
對于自覺性和主動性比較弱的高職生,組建有相同目標和動機的學習共同體,有助于他們相互督促,互通有無、共同進步,一起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組建工具選擇上,現有軟件如飛信群、微博群和QQ群等都可以作為選項。從功能上來講,它們各有長短。實際操作中,可以某一個交互工具為主,把幾種手段相結合,彌補單一工具的不足。群成員中,最好選一到若干個大家都信任的人作為管理員,經常性地發布學習專題,以設問方式引發群成員的討論,相互協作完成某一專題學習任務。學習共同體還應經常組織線下的學習活動,促進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群成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這種共同體的存在,拓展了課堂學習的外延和內含,提升了參與者學習的興趣和穩定性,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2.4 綜合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多種因素,設計適合高職生學習需求的APP
在開發這類APP時,要綜合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多方面因素,以促進高職生學習為出發點、以提升應用度為落腳點來進行設計。從功能性方面來講,APP應包括基本的學習、交互、服務、檢驗、評估等模塊功能,各模塊間在后臺有共用的數據流和資源庫,通過隱性的數據和顯性的導航相關聯,以高內聚、松耦合的方式集成一體。從非功能性方面來講,要特別重視用戶的體驗和感受,按照獨特、體貼、專注和迷人的理念來展開設計。這其中,界面UI的設計至關重要,它是整個APP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用戶使用過程中的感受。設計者應充分考慮情境創設,把學習者引入到特定學習環境,沉浸其中展開高效率的學習。由于專業性比較強,整個設計過程,最好有教師、學生和軟件開發人員一起組成團隊參與其中。
3 結語
4G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助推一種新的交互式微學習方式的廣泛運用。高職生在我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針對他們的教育方式應當有別于其他學生群體。本文從多個方面,分析了高職生在4G技術條件下進行基于智能移動終端微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探討如何運用4G技術開展移動微學習的相應對策,希望更好地支持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崔媛.基于移動微學習的高職英語教學策略[J].海外英語,2014(10):15-17.
[2] 姜丹丹.移動學習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3] 劉洋.基于微信的高職_計算機應用基礎_移動學習微平臺的構建與應用[D].寧夏大學,2015.
[4] 衛亞華.基于微信的高職JAVA程序設計微課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5.
[5] 郝中超.移動網絡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習資源有效共享[J].農業網絡信息,2014(07):119-122.
[6] 宋曉玲.面向移動終端設備的學習應用程序_APP_的設計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