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上海廣播《1057大家幫》節目為例,探討了媒介融合時代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成功經驗。該節目將聲頻、視頻、文字、圖像等多媒體多層次多線條融合在一起進行立體傳播,實現了新老媒體優勢互補,達到了傳播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1057大家幫 媒介融合 融合發展 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從1920年11月2日美國匹茲堡電臺(呼號KAKD)誕生起,廣播電臺至今已有96年歷史。它的魅力體現在學者們公認的傳播優勢上:1.先聲奪人,時效性強;2.覆蓋面廣,滲透力強;3.聲情并茂,感染力強;4.隨身收聽,選擇性強。①1994年5月,日本NHK總監大場延吉先生又補充了第5點:廣播抗災害性強。
問題在于隨著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新聞網站、博客、微信等新媒體的自媒體涌現時,傳統媒體應當如何應對?其結果是否是“報紙將消亡”“廣播電視風光不再”?實踐已做了最好的回答。
一、媒體融合時代,給廣播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機遇
近兩年,傳媒行業一個新概念被反復使用:“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定義最早源自于美國,即將原屬于不同類型的媒介整合到一起。后諸多國內外傳媒行業學者都對“媒介融合”進行了更科學化的界定。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納齊森(Andrew Nachison)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喻國明教授在《傳媒經濟學教程》中提出,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影像和語言三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②
目前,大眾傳媒領域所研究的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媒體之間的整合并購。具體體現在不同種類媒體進行跨界跨領域融合,使整個傳媒產業向可營利的一切領域伸出觸角。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媒介間的相互整合主要體現在報紙、電臺、電視及網絡之間的融合,以互聯網為依托,不斷擴充廣播行業在新媒體行業的可運行范圍,搶占傳媒業在互聯網領域的傳播制高點,達成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大融合。
2.不同媒體直接交融與互動。這主要體現在不同媒體之間內容和傳播模式通過互相滲透和引用,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當前最明顯的應屬互聯網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不同媒體之間功能的趨同或融合,技術間的結合互補,使媒介呈現出一體多化的發展趨勢。兩者通過功能相互補充和套用,達到了利益最大化。這種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技術進行融合形成某種新的媒介傳播技術在傳播功能上遠遠大于原先單一媒介功能的總和。
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以及私家車普及率的提高,手機廣播客戶端逐漸成為青年人收聽廣播的主要途徑,據復旦大學廣播電視系的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市民通過移動智能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收聽廣播的比例已超過50%。可以說,新型媒體必然是未來廣播渠道建設的重要發展趨勢。
但是,在我國,媒介融合的實踐并不是很成功,究其原因,往往是融合后的媒體只注重了融合多媒介的特點卻忽視了自身原有的資源與優勢。所以,現在我們多強調媒體融合,體現出媒體在構建多媒體平臺的同時,結合自身的資源與優勢,實現內容的多平臺出口,從而讓傳播能力實現最大化。
傳統媒體向網絡寬頻、數字媒體、移動終端轉移或融合已成為傳媒業發展的必然之路.在網絡技術發展的帶動下,大眾傳播的各個媒介領域之間已打破媒介之間的壁壘,相互進行功能滲透,以不改變媒介介質屬性的前提下,保留原來的優良屬性與優勢,向其他媒介進行借鑒實現不同媒介功能的全面整合與滲透。
正是在這樣媒體融合的大時代背景下,上海廣播電視臺深化媒體融合、銳意創新發展,涌現出了一批融合發展的優秀節目。上海的交通廣播《1057大家幫》就是其中的典型,該節目通過成功的實踐,有力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二、《1057大家幫》節目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一個典型
《1057大家幫》節目創辦于2014年12月29日。一年半來,它不僅保留了廣播傳播原有的優勢,還借助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實現了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③
新老媒體深度融合與新老媒體簡單相加,效果是不一樣的。將傳統廣播節目完全照搬到網絡版上,就是新老媒體的簡單相加,其并沒有真正擴大傳播效果。而深度融合并非如此,舉個典型案例:2015年1月9日《1057大家幫》節目組在現場直播《一場扣人心弦的現場拍賣》時,主持人首先交代了拍賣一幅6.5米長、1米多寬的“清明上河圖”救濟江蘇淮南金女士貧困家庭的故事由頭,隨后告訴聽眾:“這幅金女士花了3年時間繡成的十字繡作品,現在就在阿基米德《1057大家幫》社區上展示,有全景、中景、近景與特寫……”“聽眾您拿出手機,上網查到‘新浪微博1057大家幫,您就可以看到這幅繡的畫,還可看到金女士全家……”此時,粉絲聽眾的微信群也發揮了作用。這就使廣播拍賣不是單純的聲頻的線性傳播,而是聲頻、視頻、文字、圖像、主持人解說、參與者互動的網狀結構的立體傳播。它實現了新老媒體的優勢互補,通過同步進行信息傳播,達到了傳播效果最大化。
《1057大家幫》節目組在新老媒體融合方面下了大功夫,以節目主持人白瑞為首的大家幫節目組審時度勢,化被動為主動,充分利用阿基米德FM、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成功地彌補了廣播只能靠單一音頻傳播的不足。其中東方廣播中心2014年開發的阿基米德平臺,已成為節目組與直播同行的第二個主陣地。在這個平臺上,節目組每天都會和粉絲進行密切互動,雙方通過大量的圖片與視頻互相分享,使節目人氣旺盛,傳播力大增。目前“大家幫”在阿基米德FM的粉絲數量已達3.2萬多人,而且人數在繼續攀升。
三、堅持內容為王,將內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從影響傳播效果的各種因素看,打造好的傳播平臺固然重要,但傳播內容永遠是根本,是影響傳播效果的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傳播的“議程設置”,即節目的選題與策劃是非常重要的。
從2016年6月2日舉辦的《1057大家幫》“2015年度十大感動故事分享會”看,會上一共講述了《62年后父子相認,91歲抗戰老兵找到了上海兒子》《全城尋找熊貓血》《電波挽救自殺少年》《捐款救助腦癌女孩王鑫怡》《一場扣人心弦的直播拍賣》《G50好心收費員趙玉芹丈夫遭遇車禍,司機捐款救助》《南通患白血病大學生找到四川媽媽》《聯系大使館幫助不丹遇險上海乘客》《上海市民捐獻血小板救助章童菲》《東北大學生丟失所有畢業證件,上海熱心市民助其找回》等10個生動又耐人尋味的故事,不少聽眾熱淚盈眶,可見其親和力與感染力。
類似的故事已有幾百個。這些故事素材來自社會基層,都是“原生態”的,質樸感人。通過節目組的精心策劃與群策群力,借助社會各級組織機構與社會愛心人士、節目聽眾的幫助,節目組成功地將節目內容優勢轉化為節目創新發展優勢。
《1057大家幫》節目跟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和互相借力,使得單一線性傳播的廣播有了畫面感和現場互動能力,產生出一大批成功的創新產品,讓廣播節目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四、新媒體時代,廣播有魅力,還來源于當代廣播人的魅力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新聞生產”“節目制作”的生產力也是如此。
從傳播學上講,節目主持人、編導、記者編輯都應是“意見領袖”,是“二級傳播”中的中介人。《1057大家幫》節目組的主持人、編導、記者編輯是一個優秀的團隊。他們政治堅定,牢記社會責任,勇于擔當;他們業務精湛,善于應對各種社會矛盾與問題,講究語言交流藝術;他們作風優良,密切聯系群眾,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辦實事,真正全方位地為百姓進行“信息服務”,獲得了廣大粉絲與聽眾的“點贊”。
而相同的理念、共同的追求,也使得大家幫節目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富有愛心、熱心公益的社會各界人士和公益團體。借著這個東風,大家幫節目組組建成立了自己的志愿者團隊,這也讓節目組在接下來的幫扶工作和公益事業中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動力。
作為一檔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節目,《1057大家幫》節目組全體人員致力于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挖掘愛、喚醒愛、傳遞愛。節目通過搭建廣播平臺,成功融合了新媒體,整合了聽眾、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給予求助者以實實在在的幫助。自開播以來,已經為廣大聽眾解決了無數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贊揚,并使“人人幫我,我幫人人”的精神成為一種風尚。
新時期的新聞改革、節目創新的目的是,全方位地為受眾進行信息服務,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服務平臺為政府機關與社會組織出謀劃策,為廣大百姓分憂解愁,共同來構建和諧社會,這也是新聞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體現。這個目標,“1057大家幫”節目組是成功地、出色地做到了。
《1057大家幫》節目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典型,也是廣播節目銳意改革、創新發展的一個典范,已被網友總結為“愛上海的100條理由之一”,成為“上海上空最有愛心的廣播節目”,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的一張閃亮名片。
注釋
①張駿德主編《當代廣播電視新聞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②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本文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