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亮生 袁溢榮
【摘要】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播傳播者,必須有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在堅守和創新上下功夫。廣東中山廣播電視臺廣播節目《粵韻今宵》是一檔典型的傳統文化節目,通過20年的廣播實踐,節目在傳承嶺南粵曲文化方面,在堅守與創新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欄目模式。
【關鍵詞】廣播文化節目 創新傳播 曲迷會 效度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粵曲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一種曲種,用廣州方言(也就是粵語)演唱。粵曲盛行于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及廣西等地,并傳播到東南亞、美洲華人聚居的地方。
20世紀9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使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們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粵曲源于戲曲聲腔,聲音表達是其主要特征,與廣播的傳播特點高度契合。1996年11月,原中山人民廣播電臺創辦了《粵韻今宵》節目,以傳承、弘揚嶺南傳統粵曲文化為宗旨,以專業化的視角傳播傳統戲曲文化,在廣播媒介上探索專業化的嚴謹表達,又以小眾化角度實現大眾化傳播,提升了廣播節目的品位和傳播力,使廣播節目在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找到了契入點。
一、讓粵曲嵌入廣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
《粵韻今宵》創辦至今已有20年,每個周六、日20:00~22:00,節目都會以風格獨特、包裝精美、節奏明快、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特點,吸引著廣大聽眾;加上主持人深厚的粵劇曲藝文化素養和個性鮮明的風格表達,贏得了聽眾的廣泛喜愛。該節目已成為粵曲愛好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伴隨著不少愛好粵曲的青少年的成長。
1.專業化態度的嚴謹表達
所謂專業化是指一個普通的職業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門職業并獲得相應專業地位的過程。《粵韻今宵》的專業化態度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節目主持人本身就是粵曲愛好者,在粵劇曲藝、廣東音樂等方面素養深厚,對粵曲唱腔唱法、傳統經典粵曲典故以及粵港澳粵曲名家等喜愛又熟悉;二是節目內容、唱腔唱法有來自粵港澳的粵曲名家協助,專業把關,加上廣播節目的專業主持功底,成功實現了小眾節目的大眾傳播。
在結構搭建上,《粵韻今宵》從傳統文化、嶺南特色、戲曲傳承的視角出發,將所要播出的內容劃分為“經典回顧”“參與打擂”“紅船故事”“新苗發現”等多個小板塊。粵曲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密切關系,曲調、板式基本相同,包括梆子、二黃、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曲等。唱法多樣,師娘時期以行當劃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當;女伶時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種等,節目對此既分門別類予以介紹,又統一在以粵曲為基本點的框架內。
在《粵韻今宵》20年的節目中,節目制作者緊跟時代發展,兼容并蓄,不斷豐富、創新,拓寬了唱腔音樂,甚至將廣東音樂也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等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管、小提琴、電子琴等,并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廣視野、多角度地展現,引導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讓聽眾從一開始的一般性大眾欣賞,發展到深刻理解并品味優秀粵曲文化藝術魅力。
2.小眾化角度的大眾傳播
小眾化是相對于“大眾化”這個概念而言的,它指的是社會階層內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種共同的興趣、愛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個小圈子的趨勢。由于社會的發展,可供人們選擇的娛樂方式增多,粵曲的普及率有縮小的趨勢,成為一種以個人為基礎,并局限于鄰人、同道或者朋友等小圈子而形成的一種小眾文化形式。
《粵韻今宵》以粵曲為傳播的基本點,通過小眾化傳播視角,經過多年的傳播實踐,全面解讀了粵曲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當今發展。
一是將嶺南特色的粵曲文化進行大眾化傳播。節目以深入淺出的表達將粵曲文化專業知識通俗化,將原來在粵曲中的一些普通聽眾鬧不明白的專業名詞(如老倌、大喉唱家、平喉唱家等名詞)通俗化普及,漸漸讓聽眾熟悉起來,不再視粵曲為可望而不可即的藝術,強化了專業藝術樣式的大眾傳播力。
其次是將粵曲發展歷史系統化。節目將粵曲最初的起源與后來的發展,以簡潔明快的編輯,緊緊圍繞粵曲這個核心,展現粵曲在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節點故事,同時采訪一些健在的粵曲老藝術家,讓他們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將他們從藝的歷史展現給聽眾,讓聽眾易于理解和接受。
3.堅守與創新傳播
《粵韻今宵》欄目已堅守了20年,而這20年節目在創新傳播上也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借助“卡拉OK”形式,在欄目開設“粵曲卡拉OK擂臺陣”,并開創了打電話唱粵曲比賽的模式,既豐富了節目的可聽性,又從中發掘了不少好苗子,有的佼佼者已經成為廣東省粵劇院的當家花旦。“粵曲卡拉OK擂臺陣”得到了本地以及來自粵港澳廣大粵曲愛好者的熱烈響應,節目影響力也遍及珠三角及港澳地區。
二是成立“曲迷會”,讓聽眾以粵曲為紐帶,自然形成核心聽眾群體。1998年成立的“曲迷會”,是廣東省第一個以聽眾為基礎的粵曲粉絲團隊,成為推動和振興粵曲事業的新動力。
三是欄目主持人與一些小學、大學的粵曲愛好者經常互動,保持青少年聽眾對欄目的黏性。中山市一些小學與大學,紛紛邀請《粵韻今宵》的主持人并通過其與一些粵劇名伶、老倌取得聯絡,讓他們擔任主講嘉賓,宣講與表演相結合,傳播弘揚粵劇曲藝文化。曲迷會會員們策劃了“粵樂粵曲粵菜”方案,借助“曲迷歡樂日”活動,通過邊唱曲、邊交流、邊品嘗美食,邀請老倌名家們到會見面,助興演出,開展粵曲知識咨詢、燈謎竟猜、有獎問答及游園游藝等活動,營造了濃濃的傳統文化藝術氛圍,吸引了一批年輕人的參與,讓粵曲傳播重現蓬勃生機!
二、效度傳播:廣播、口碑、互聯網
效度傳播是傳播學的概念,包含內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內在效度指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存在明確因果關系或相關關系的程度。外在效度則指特定研究的結果是否具有推廣性。
效度傳播是廣播節目《粵韻今宵》以專業視角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另一種評價方式,主要表現在時效和傳播力度兩個方面。
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被人們意識到之后,“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一時塵囂甚上。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們變得理性起來,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創辦《粵韻今宵》廣播節目是傳統文化回歸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表現。
1.時效:抓住歷史發展給予的機遇
粵曲藝術在嶺南粵語地區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在茶余飯后及節假日里,人們廣為吟唱。應運而生的廣播節目《粵韻今宵》,是廣播傳媒抓住歷史發展機遇的產物。稀缺性定位,使節目延續20年并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不僅擁有穩定的受眾群體,而且在粉絲圈中形成了極高的收聽期待。
《粵韻今宵》以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卓越眼光關注嶺南地區粵曲等藝術形態,最初設想是滿足一部分粵曲愛好者,為他們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傳承、提高與表現自我的一個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粵韻今宵》成為一檔克服廣告搭載少等多方面困難,弘揚傳統優秀粵曲文化的好欄目,多方努力與堅守,提升了節目的價值導向與思想深度。
2.力度:專業視角下軸線敘事表達,通過口碑、朋友圈實現以點帶面的傳播
《粵韻今宵》作為文化類廣播節目,傳播平臺相對較窄,屬于小眾化形態的大眾傳播,需要在傳播力度上大膽創新探索。
一方面,以《粵韻今宵》為主線,以經典回顧、名人故事等為軸線支點,形成節目的敘事表達格局;另一方面,通過口碑傳播及以會員個人為中心的朋友圈,借助現代各種通訊手段實現傳播,這種以點帶面的傳播模式,弘揚了傳統的粵曲文化,實現了節目審美價值的提升。
“曲迷會”每個季度安排一次大型聚會活動,形成了節目線上線下新的傳播格局。“曲迷會”的每次活動,粉絲們對如何辦好品牌欄目貢獻了不少好點子,使節目與時俱進,精益求精,更加適合大眾的口味,增加了節目的可聽性和審美趣味。
3.傳承與發揚
《粵韻今宵》已經成為廣東廣播界同類節目中的一個品牌欄目。2010年,該節目被評為廣東廣播電視優秀欄目。節目線上線下形成合力的做法,為優秀的傳統粵曲文化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高了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對小眾題材大眾化表達具有標本式的示范意義。
廣東要建設文化大省,地方城市廣播電視臺在弘揚民族文化,振興粵劇、粵曲藝術等方面任重道遠。要振興首先必須傳承,要傳承首先要做好傳播。要堅守與創新,就必須通過好的傳播方式和路徑,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載體,成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食糧。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