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轉型實施兩年多,成功者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木桶理論和產能過剩的影響所致。
自2014年轉型工作開始,絕大多數傳統媒體依據木桶容積取決于最短板子的理論只是圍繞著自己的“短板”發力:報紙時效性差,各報紛紛上微博、微信、客戶端,試圖通過“兩微一端”改善報媒的傳播性能;電視用戶黏性弱,電視臺就在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端口打轉,同時謀求通過掃描二維碼和“兩微一端”“套牢”觀眾。結果卻是這些努力全部落空。實踐證明,在全球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木桶理論”失效了。
有人說互聯網支持做長板。那么在決定媒體發展的技術、資金、人才、體制、機制等諸多要素中,何為傳統媒體的長板呢?有人說人才是優勢,是的,過去曾有過;又有人說內容是優勢,果真如此,用戶市場為什么不響應?傳統媒體幾十、幾百人關門做內容,新媒體卻是幾百萬、幾千萬、上億人在開放的社會化空間共同做內容產品,先進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產品的豐富性和競爭力;還有人說傳統媒體享有政策紅利——在市場條件下這也是靠不住的,因為凡事有保護就有約束。
產能過剩系又一原因。表現在電視低收視甚至無收視的欄目有增無減;報社印務中心生產開工不足,有的生產線已停機而將報紙印刷外包出去。其所以這樣,一是企業媒體化大潮洶涌,企業即媒體、品牌即傳播,企業對傳統媒體的依存度下降,投其廣告費大幅度縮減。二是個人媒體化,人人都可通過微博、微信進行內容生產和傳播,營業額百萬元、千萬元級的微信服務號成批涌現,搶走了原屬傳統媒體的注意力和商業廣告份額。從趨勢看,企業媒體化程度和個體自營媒體規模今后將繼續擴大,對傳統媒體市場資源的分流和品牌價值的稀釋也將更加猛烈,其產能過剩矛盾將愈加突出。
自然,傳統媒體并非無所作為,只要政策給力,學界幫忙,媒體自身敢于創新謀變,其轉型目標還是能夠實現的。
(王首程文,摘自《西部學刊》2016年5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