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尚伯 許新亞
摘 要:城市濕地公園是城市生態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公共游覽、休憩、觀賞、旅游、文體及健身等活動的場所之一,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豐富城市景觀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甘肅省蘭州市永靖縣濱河南路景觀工程為例,通過對城市濕地公園基于生態理念的規劃設計原則、要素以及設計布局的分析,提出具有資源再生的、具有當地特色的、人性化的城市濕地公園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生態;城市濕地;設計
濕地,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環境之一,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也是植物遺傳物質的重要儲存地,同時也是地球上獨特的、重要的和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因此有著“地球之腎”的美譽。濕地也和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通過城市發展來看,水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其發展一刻也離不開水,與城市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1]。但是,城市濕地也是生態系統中最脆弱的區域,土地利用、以和城市開發強度以及景觀設計的不合理,都會導致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要素的不協調,也會導致景觀生態功能減弱,甚至是城市濕地水體環境的惡化[2][3]。
一、項目概況
永靖縣隸屬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肅中部西南,臨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東北與蘭州市接壤,南瀕劉家峽水庫,西北與青海省民和縣為鄰,位于東經102°53′至103°39′,北緯35°47′至36°12′之間,總面積1863.6平方公里(2010年)。
永靖縣濱河南路景觀工程位于永靖縣縣城西端,該用地范圍總用地面積366432.0㎡;南以濱河南路為界,北以黃河河堤為界,東起楦頭尖橋,西至折達大橋以西350米處;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寬300米~80米不等。
二、設計說明
設計中結合自然保護與城市開發,組織區域的內外交通、空間層次,確保交通可達、步行友好,水岸與門戶效應,旅游城市濕地的生態意象。
設計采用幾何抽象的折線型湖水紋樣斑塊,結合所提煉的當地文化符號、生態形象運用到景觀中,再通過自行車慢行道路和濕地水系將濕地休閑園、濕地康體運動園和濕地藝術園三片區連接,最終構建出一條畫面和諧、網絡交織,沿岸舒展的景觀帶。
節點處融入生態濕地設計,此區域將為城市提供充足的休閑空間和綠化空間,將黃河灘地打造成為永靖縣重要的綠化生態帶、濕地景觀帶、文化旅游帶及經濟活力帶。
三、設計原則
(一)地方性原則
城市景觀設計原則的核心是“設計應該根植于所在的地方”。一個適合場地的生態濕地公園設計,必須首先考慮到整體的環境和地域文化,再結合當地生物氣候和地形地貌進行設計,設計時應當充分使用當地植物材料,盡可能利用和保護地方植物。
1.傳承人文特色
人文特色是當地特有的東西,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切需求均依賴于此。其生活空間里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含義的。一個適宜的生態濕地公園設計,必須應該考慮到當地的傳統文化所給予的啟示,使其成為一個關于場所精神關系的設計。
2.保護自然生態景觀的原則
自然是有它的更新和演變規律的,同時也有著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生態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自身的恢復能力。在本方案設計中,我們利用地域內濕地的自然機理搭建生態系統的結構,通過保留現狀植被、梳理濕地景觀,以“線”串聯“點”從而帶動“面”,來優化區域內生態環境,并結合城市規劃構建網狀生態廊道,使自然生態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二)最小干預原則
所謂最小干預,就是指通過外界干預手段的最小化來達到最佳的促進效果。為了達到生態設計這一原則,將人類對這一生態平衡系統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程度。基于這一理解,努力把人類的干擾降到最小,并且通過科學恰當的設計手段來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能量循環和物質利用,是生態設計的最終目的。在本方案設計中,采用覆綠+補植的種植原則,對場地內現有植被進行保護,實現最小干預、最大效果。
(三)顯露自然
當代城市居民已經遠離自然,自然過程和自然元素日益消失。因此,要讓人關懷環境和參與設計,就必須重新顯露出自然過程,通過樹葉的擺動,使人感受到自然風的存在;通過花開花落,使人體驗到四季的變化,等等。
(四)最小干預最大促進原則
人類的活動會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干擾,通過生態化設計會使干擾降到最低程度,而通過設計手法可以促進自然系統的能量循環及自然系統的物質利用,增強生物多樣性,維護原有生態格局和自然過程。本案通過當地的地形和原有生態系統,建設了濕地休閑園、濕地康體運動園、濕地藝術園三片區,以此來達到最小干預和最大促進的原則。
四、設計要素
在濕地景觀的設計中,應該考慮到各個因素,以整體和諧為宗旨,主要包括內部結構之間的協調和設計形式。在濕地景觀的設計中,要求除去和自然景觀特征相互沖突的元素,強化具有特色的景觀要素,從而提升濕地的景觀特征。濕地景觀具有穩定的功能和結構,所以人的設計必須適應自然景觀原有設計,讓人為引入的景觀負作用達到最小化,以此來保證功能和景觀結構的完整。
(一)景觀要素
1.空間形態
這是塑造濕地型景觀有機秩序的具體表達形式,也是濕地每個要素體現的現實承載力要素。其中空間層次的完善、公共小空間的發展、因地制宜的空間形態與人工環境良好的結合,都將促進城市濕地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與活力。
2.水體景觀
水體是十分活躍的一個構景要素,有水景才能有活力。水的審美特性包括空翠清純之美、飄逸灑脫之美、生生之美、律動音色之美以及環境創造的集成之美,等等。
3.景觀小品
(1)照明設施
良好的照明環境可以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夜晚游憩場所,并能強化濕地輪廓,展示豐富多彩的照明序列。本案中,景觀照明主要分為人員密集區和人員稀少區。人員密集區(硬質鋪裝區):主要展現地面鋪裝、各類花卉、各類材料打造的景觀小品、雕塑及園路,屬于中、高亮度照明區,按平均照度不低于10LX進行設計。人員稀少區(綠化為主區):主要展現一片清新宜人的綠色景觀,屬于低亮度照明區,按平均照度不低于5LX進行設計,突出節能、環保的特點。
(2)景觀坐凳
在景觀坐凳的設計和選用時,應該以當地環境和特色為宗旨,在用材方面也應該選用節約綠色的材料。本案中景觀坐凳的設計,是以濕地泡泡為設計語言和水的線性進行濕地標識的設計和園區的小品設計。
(3)植物造景
合理的造景是一個營造理想適地景觀的關鍵要素,是構建適地生態系統中必須重視的一項元素。在植物利用與選擇上,要以多培養地方性植物、鄉土植物為主,同時也要重視水生植物在濕地上的應用。本方案在植物選擇與配置中,主要選用適宜的鄉土植物,采用粗放的種植模式與合理的植物搭配,形成“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觀,展現出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景觀。本案所選用的主要樹種如下:
景觀綠化種植帶:棗樹、柳樹、白楊、紫葉李、苦楝、紅楓、楓香樹等。
濱水植物種植帶:蘆葦、香蒲、澤瀉、菖蒲、慈姑、水蔥、荷花、千屈菜等。
(二)人文要素
場所精神是生態設計人文要素里的主要內容,它表達了自然濕地與人工景觀之間感知與能量的交流,是城市濕地公園在空間上的重要方面,是城市濕地公園在設計行為的實質性表現,也是生態設計所追求的空間上的理念。本方案通過對當地的歷史、人文等方面的調查,提煉出當地文化符號和生態象征,設計了濕地休閑園、濕地奧體運動園和濕地藝術園三個景觀片區。
(三)生態要素
景觀設計的生態功能主要靠其組成的各個要素之間的整體性和個體功能性發揮出來[4]。本案通過節點處融入生態濕地的設計,此區域將為城市提供充足的休閑空間和綠化空間,將黃河灘地打造成為永靖縣重要的綠化生態帶、濱水景觀帶文化旅游帶及經濟活力帶。
五、空間設計布局
本案依托場地周邊的城市功能與山水環境背景,根據場地自身特性與景觀功能,營造以“濕地休閑園、濕地康體運動園、濕地藝術園”為主題,再通過自行車慢行網絡和貫穿于整個區域的木棧道連接起來,最終形成一條網絡交織、畫面和諧的總體景觀格局。
(一)濕地休閑園
以城市生態形象展示為主,運用生態濕地恢復的生態手法結合后期開發區,形成濕地、濕地養生度假的休閑游憩圣地。
(二)濕地藝術園
以青少年科普教育為主題,通過保留場地現狀資源形成以生態展示、農教體驗和運動為特色的科普教育園。
(三)濕地奧體運動園
以濕地為特色的戶外康體休閑園為市民提供假日戶外運動休閑地。
(四)交通系統
為方便游人進出,一共設置9個出入口。在濕地片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地段,景觀園路全部采用木棧道,盡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同時又可以滿足游人親近自然的需求。在靠近濱河路段用一條自行車道貫穿整個景區,在開闊的地段通過景觀園路的曲折變化連接各個活動空間。
六、結語
永靖縣濱河南路景觀設計工程是一個在當地及周邊地區較為典型的成功的城市濕地公園設計,該設計體現出了具有特色的城市濕地空間設計、駁岸的親水性設計、人性化處理、當地鄉土樹種合理科學的運用以及對當地歷史人文景觀資源的利用,可為當地及周邊地區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和設計提供參考價值。同時,通過本案例的設計和分析,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建設生態城市以及保護好城市環境和資源的重要性,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剛,李嵐,李瑞冬等.城市公園設計[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2]唐劍.淺談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一些理念[J].中國園林,2002(4):33-38.
[3]楊倩.大都市濱水城區的再開發思考:以上海蘇州河東段為例[J].城市管理,2002(4):39-41.
[4]張園媛.城市生態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
[5]肖莉.城市濕地公園環境景觀構建——以西洞庭湖山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為例[D].華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
作者簡介:
繆尚伯,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城鄉規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許新亞,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