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靖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可持續發展的不斷進行,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不但是一種物質需要,更是一種精神需求。針對公共藝術的起源,解釋了現代城市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規則,闡述了我國公共藝術的問題,同時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問題及建議
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不但滿足了群眾的物質需求而且也滿足了群眾的精神需求,并且大力推動科技的發展,保護城市以及全球的生態平衡,為城市的發展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生活環境,建設宜居城市。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主要有兩個特點:1.表現出一種建設、管理、實施以及享受生活和享受環境;2.表現出一種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現象。
一、公共藝術的起源
“藝術的根源,藝術有力量的本質,就是因為藝術采取了一種象征性的手法,突破人的精神防護,到達人的潛在意識中,而且也直接表達了人的潛意識。”公共藝術是一種特色鮮明的藝術表現形式,公共藝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是無法分離的,是在一個特定時空中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都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態、經濟形態、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水平。
新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創造出了壁畫洞窟,這是一種具有恢弘氣魄的壯美藝術,這種精湛的技術到今天都被人所稱贊。雖然不知道開始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人類對藝術的最美好的反應以及與生俱來的中對藝術的反映。公共藝術是20世紀出現到現在的產物,這是藝術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一種嶄新的發展路徑以及趨勢。公共藝術用其特有的藝術遺傳基因一直存活在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中,就像一顆種子一樣被播撒到了土壤中,長出的花朵表現出一種樣式,其實這個表現出的樣式早就被種子所決定;但是因為受到氣候條件以及土壤的影響,結出的花所表現出的形狀又與理想中的樣式有差距。公共藝術的理念逐漸從傳統的理念走向了一個嶄新的理念中,同時也伴隨著空間以及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樣式。
二、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原則
在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研究以及實踐中,必須時刻遵守現代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規范以及理念。這種理論是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現代城市公共藝術能夠取得成功的基石。
(一)以人為本
最大限度地滿足現代城市生活的方式,同時為這種方式建立發展的動力,這不僅是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動力。經過的無數次產業革命,人類逐漸從依附、追求以及崇尚技術的飛速發展走向了能夠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階段,這是人類對自己地位以及價值的一次嶄新的評估以及認識,代表著人類向更高的一個社會水準進步,這種水準的宗旨是愛護人、尊重人以及關心人,這種水準在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實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徹底貫徹落實了以人文本的設計原則。
(二)大眾參與
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大眾的參與度,若是沒有這個基本點,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理念就不會出現。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必須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公眾的參與度,同時提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第一點:內在動力的不斷覺醒,必須從需求的角度出發,必須使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讓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施教參與到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中,充分發揮公眾的主觀性與客觀性,使工作與公共藝術的設計產生共鳴;而且,設計必須要有極高的自由度以及對層次化;此外,公共藝術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媒介以及活動的空間,而且這種公共藝術還具有極深的文化涵養,讓公眾在參與中不斷地感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公眾對公共藝術設計的興趣。
(三)情景交融
“以景動情”是人與景色進行情境交融的規定,必須了解人與景之間緊密的關系。人與景進行交流的中介是具有情感屬性的語言,采取這種方式的語言能夠喚醒公眾對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激情,力求達到情感與人性的回歸。它的重點不是深化理性的需求,而是將理性逐漸升華為感性。關注感性,突出人性是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立足點,同時也是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核心。
(四)繼承、創新
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中,大量地使用了現代城市的生活理念,采取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果,也是文化水平和人類科學的集中折射。人類在社會的建設中不斷地適應這個變化的環境,而且人們的文化價值也在不斷地更新與變化。歷史發展的趨勢就是吐故納新、新陳代謝。在歷史的發展中必須尊重傳統、傳承歷史、延續文脈,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必須凸顯當代的時代特點,勇于創新,敢于探索并且求真務實。只有如此,才能夠完成真正的創新與繼承。
(五)可持續發展
在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中,必須重視生態文化的建設,最大限度地完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其中第一個需要面對的就是發展科技實力。可持續發展必須是精神的、制度的以及物質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文化在城市公共藝術中逐步發揮積極的作用。現代藝術城市的設計師必須在設計中突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完善的生態觀,完善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形式。
三、公共藝術的缺陷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城市公共藝術從無到有,碩果累累,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我國的公共藝術設計依然處于一個起步時期。我國的文化現狀中,對公共藝術存在的問題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公共藝術的缺陷。
(一)缺少整體意識,導入機制不清楚
現階段我國各個城市都是各自為政,出現了大量的諸如重復建設、管理者只關注政績而不重視實際效果的現象,也在公共藝術的設計中逐漸顯露了出來。政府單位以及企業相互獨立,出現了大量的拆了建、建了拆的現象,城市變成了工地,沒有統一的政策以及規劃。采取階段性的城市建設以及改造,在局部地區設計公共藝術設施,便無法實現公共藝術設計應有的效果。
(二)藝術品的維護、陳設問題
在城市的廣場以及街道旁的景觀設計中充斥著大量的廣告牌。城市在藝術品的保養和維護中也有著巨大的缺陷,而對藝術品的擺設以及維護決定著這些藝術品是否能夠發揮其應有的藝術特色以及精神價值,但是我們卻時常忽略了這個關鍵的問題。缺少整體的公共意識,戶外的公共藝術品經常受到“洗劫”。
(三)被動的公眾參與
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之間的沖突,大眾審美與精英審美之間的不同,導致藝術品只是一件擺設而不是一件能說話的藝術品。在一些社會精英的文化視野中,社會大眾缺乏對藝術的理解,同時有些人還存在低級趣味,若是依據這些人的觀念去設計藝術品,就會出現藝術墮落甚至倒退的現象;同時,由于我國民眾受教育的水平低,同時缺少參加公眾事務的能力以及意識,就算是向這些人征求相關的意見,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四)歷史遺跡的開發與維護存在缺陷
從1950年開始,北京實施了“破舊立新”的擴建以及改造思路,這種方法得到全國范圍內的響應,這就使得許多地區的古建筑出現保護不及時的問題。大量的城市開始拆除城樓、城墻以及街道的公共建筑物,例如:市樓、鐘鼓樓以及牌樓,都在“破舊立新”的改造中被拆除,同時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大量的古建筑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一些具有極高價值的藝術品被無情的摧毀。
四、推動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措施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期,現代城市公共藝術是一個嶄新的事物,在使用的時候沒有選擇和分析;只顧眼前的利益,只要求達到高、精、尖的目標,使公共藝術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我們必須自己探索,在“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下,保護我國的歷史遺跡,樹立健全的生態觀,提出綠色生態計劃,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城市公共藝術的設計能夠更好的服務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筆者由此提出了以下的措施:
(一)健全法制,讓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項目有法可依
我國必須加快完善城市公共藝術項目中的規劃、審批以及管理的法律條文,堅決的執行有關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管理與建設的法律,同時地方也要完善自己的地方性法規,針對現代城市公共藝術項目的各個環節進行具體明確的規定,做好相關的處罰工作,確保現代城市公共藝術項目的順利實施。
(二)編制完善的設計規劃,指導項目的實施
現代城市公共藝術項目必須按照城市規劃的要求進行,按照城市的詳細以及總體的規劃,有步驟、有計劃的實施。這是確保現代城市公共藝術項目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按照相關研究,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公共藝術項目能夠分三個步驟實施,這三個步驟分別是:查閱基礎資料、選擇題材模式及合理布局空間。
(三)建立管理機構,增強管理的力度
城市必須建設針對公共藝術的管理機構,增強政府的職能,進行規范化的管理,推動城市公共藝術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管理機構在運行上的共同特點有:人員的組成必須包含政府人員以及民間協會、新聞媒體和群眾的代表;在部門的設置中必須也要有兩類:一個是辦公室,主要從事城市公共藝術的組織、設計、規劃以及協調管理。第二個是委員會,組成人員規劃師、藝術家、園藝師、建筑師以及社會家,主要負責的是公共藝術的審核、評價工作。
(四)擴大影響力,不斷地與社會融合
城市公共藝術主要面向公眾,積極地擴大城市公共藝術的影響力,能夠有效地提升公眾對藝術的興趣以及鑒賞的水平,還要提升創作者的能力,使城市的公共藝術不斷與社會融合。
五、結語
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項目不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更是一個實用的工程。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不但有著非常強大的實用能力,同時也是物質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是社會生活的有效載體,具有極強的精神提升功能、符號功能以及美育作用,不論是在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文博.留戀烏鎮[J].綠色中國.2008(02).
[2]周宇.金光閃閃的污染——開采黃金的環境代價[J].綠色中國,2006(01).
[3]楊軍,毛學峰.對退耕還林中農民選擇權認識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02).
[4]朱芬萌,馮永忠,楊改河.美國退耕還林工程及其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4(03).
[5]李宏偉.美國生態保護補貼計劃[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4(08).
作者單位:
懷遠書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