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直
在記者走訪的十幾家書院中,培德有些與眾不同,它本質上是一所現代國際學校,其創辦人是李亞鵬和來自臺灣道禾書院的曾國俊。
1995年,為了給女兒選一所滿意的學校,曾國俊先生在臺灣創辦了第一所道禾幼兒園,隨著女兒的成長,他又開始辦小學、初中、高中……
20多年來,曾國俊堅持以東方美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提倡“中西融合,三代塾學”,在臺灣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這讓對“根深中國,盛開國際”的華人教育理念信心滿滿。
2013年,曾國俊與李亞鵬先生在北京相識,兩位父親很快達成共識,要在北京創辦一所像道禾一樣的學校。
第二年,培德書院在北京順義羅馬湖畔誕生……
曾國俊的教育理想遇到李亞鵬的書院情懷,這是他們彼此的幸運。作為書院的執行長,曾國俊開始將他的教育理念一一落實在培德書院。
山水課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必有所得,因其求思之深。登山,方知山之高,獸之走,鳥之飛,日月之明,星歷之行;涉水,才曉淵之深,魚之游,體悟海納百川,逝者如斯。
臺灣道禾與培德書院的山水學課程強調讓孩子親近自然,一年一座山,一年一條河。花一年時間,在不同季節去感受同一處山水的時序交替。在二十四節氣的不同時間,置身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之中,感受自然的變化,在山水之間獲得成長。
臺灣道禾的學生,小學畢業要獨自爬上3800多公尺的玉山,領小畢業證書;初中畢業要走雪山,在出口處領初中畢業證書;高中則要求全班合力用三年時間造一條船,然后坐自己造的船出海。
“一畝田是一部經濟學,一座山是一所學校”通過山水學課程不僅要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還要學會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工坊課
根于詩、書、禮、樂百家經典,吟誦、研習致其知,引導、垂范敦其行。培德書院的國學教育摒棄了復古式的刻板教學,而是將儒釋道經典文化融于生活、化于力行,成為孩子實的生命體驗。茶道、弓道、古琴、書法、水墨、織染、金工、木工、陶藝、制書、鈔紙……于篤行之中,求難、求拙、求慢、求少,讓孩子學會制心一處、格物躬行、切磋琢磨,開啟匠人之志。
以弓道課為例,學生要親手制作弓和箭。小學一年級開始種竹子,五年級時竹子“成材”。這時把竹子剖成四片,兩片拿去陰干,兩片拿去烘干。烘干的孩子們很快就可以制作弓和箭,但用不了半年,弓就會裂掉,彈性就會疲乏。而陰干竹子要等一年的時間才可以制成弓和箭,這樣制成的弓箭才能用得長久。
孩子們在整個過程中會真正體會到何為“勢如破竹”,懂得“厚積薄發”……
曾國俊把書院的課程分為兩大板塊:一塊是套裝知識的學習,例如語言、數學、物理、化學、歷史,這是對人類文明知識傳承的學習。另一塊是經驗知識的學習。例如登山、農耕、做一把弓、學茶道、學書墨、經營一畝田。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兩大課程板塊比例會有所調整。
中西融合
創辦道禾之初,曾國俊曾親自去歐洲考察德國的華德福教育、意大利的蒙臺梭利教育,他承認這些都是西方教育的典范,但他認為那不一定完全適合東方人。
在道禾與培德,東西方文化不是對立的。培德書院外文與國學的課程為一比一,書院每個班都有四個老師任教,一個外籍老師、一個臺灣老師和兩個大陸老師。書院的閱覽室也有許多英文繪本。
真正的國際化要認可多元文化之美。根深中國,盛開國際,肯定自己、了解別人,用別人能理解的語言說我們自己的故事,才是國際化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