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
反家庭暴力立法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之上,即家庭暴力不是家庭私事,而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社會問題。國家對家庭暴力的受害人負有不可推卸的救助責任。強調公權力的主動介入、給予受害人充分的救助是反家庭暴力立法的核心內容。基于這一理念,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救助體系,其中強制報告、告誡書以及人身保護令三項制度最為重要,被稱為《反家庭暴力法》的三大亮點。
A
強制報告制度
強制報告制度是指特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發現特殊主體遭受家庭暴力時,必須向特定部門報告的制度。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以女性、兒童及老人居多,其中部分人群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些人由于行為能力的限制,自己無力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而家庭暴力行為本身具有隱蔽性,難以為外界發現,因此,對特殊人群給予特別的保護措施十分必要。
《反家庭暴力法》第十四條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應當對報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強制報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強制報告的主體。負有強制報告義務的主體包括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這些單位和人員在工作中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理應負有注意并報告家庭暴力的義務。
2.強制報告的對象。強制報告的對象不是所有的家庭暴力,而是針對某些特殊人群的家庭暴力,即針對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總則中規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給予特殊保護。把強制報告對象限定為特定人群,既強化了國家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力度,也體現了制度的適當性,平衡了公權力介入家庭與公民自決權的關系。
3.強制報告的條件。首先,出現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形。其次,該情形是報告義務主體“在工作中發現”,報告義務與工作職責相關聯。如在工作之外發現家庭暴力行為,發現人并無法定報告義務。再次,報告義務主體需向公安機關報案。直接向公安機關報案,有利于及時制止家庭暴力。
4.違反報告義務的責任。強制報告是特定機構和人員的法定義務,如未履行報告義務,造成嚴重后果的,相關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應受到處分。但由于需要報告的情形包括“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實踐中可能會出現誤報。對此,只要報告人出于保護受害人權益的正當目的,即使報告有誤,也不應追究其責任。
5.報案人信息保密。為了避免負有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因擔心受到打擊報復而不愿意或不積極履行強制報告義務,強制報告制度中明確規定,公安機關應對報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強制報告制度旨在及時有效救助家庭暴力中的特殊受害人群,可以防止家庭暴力繼續發生甚至演變成惡性案件,使家庭暴力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法律救濟,彰顯了對弱勢人群予以特別保護的價值理念。
B
告誡制度
告誡制度是公安機關對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輕微家庭暴力加害人采取訓誡、教育、警示等非強制措施,督促加害人改正違法行為的一種治安行政指導制度。
家庭暴力行為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加害人會受到治安處罰或刑事制裁。但如家庭暴力行為尚未達到行政處罰或刑事制裁的標準,則公權力無法主動干預,受害人自救困難,這種情況在實踐中大量存在。通過告誡制度將還沒有達到行政處分程度的輕微家庭暴力行為納入告誡范圍,為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反家庭暴力法》第十六條規定:“家庭暴力情節輕微,依法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對加害人給予批評教育或者出具告誡書。”告誡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告誡制度的適用范圍。告誡制度適用的對象是“家庭暴力情節較輕,依法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加害人”。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減輕處罰或者不予處罰:(1)情節特別輕微的;(2)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諒解的;(3)出于他人脅迫或者誘騙的;(4)主動投案,向公安機關如實陳述自己的違法行為的;(5)有立功表現的。公安機關可以結合上述規定,判斷加害行為人是否屬于告誡對象。
2.告誡屬于行政指導性質。行政指導是行政主體在其所管轄的權限內,為適應復雜多變的經濟和社會需要,依據國家法律或政策,適時靈活地采取引導、勸告、建議、協商、示范、制定導向性政策、發布有關信息等非強制性的手段,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行為。告誡書是公安機關對家庭暴力加害人進行教育和懲戒的措施,性質上屬于行政指導范疇。告誡書并沒有對加害人的實體權利作出處分,因此,這一行為不涉及行政訴訟。
3.告誡的內容。告誡書包括以下內容: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實陳述、禁止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等。其核心內容是禁止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是通過書面形式對加害人進行法治教育,要求加害人糾正不法行為,并告知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后果等。
4.特定組織和機構負有查訪監督義務。公安機關應當將告誡書送交加害人、受害人,并通知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公安派出所應當對收到告誡書的加害人、受害人進行查訪,監督加害人不再實施家庭暴力。由當事人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協同公安派出所查訪、監督加害人不再對家庭成員實施暴力,體現了行政干預與社會參與的有效對接,有利于增強告誡這一行政指導性措施的權威性,為告誡功能的實現提供了組織保障。
告誡書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可以解決口頭警告約束力不強、效果不明顯的問題,有效預防家庭暴力的再次發生和惡化升級,切實保護受害人權益。二是可以作為人民法院認定家庭暴力的證據。公安機關按照規范程序進行調查取證,對加害人發出書面告誡書,有利于及時固定存在家庭暴力的證據,為受害人將來可能面臨的民事訴訟提供有力支持,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長期以來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家庭暴力舉證難的困境。
“預防為主,教育、矯治與懲處相結合”是中國反家庭暴力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告誡制度豐富了中國公權力適度干預家庭暴力的手段,發揮了教育、矯治在防治家庭暴力中的作用,探索出公安機關主動靠前干預家庭暴力的有效路徑。將這一源自中國本土的公權力適度干預輕微家庭暴力的手段,上升為一項普遍實行的、以行政教育指導為主要內容的國家法律制度,是我國反家庭暴力法的重要制度創新,也為國際反家庭暴力立法增添了中國元素。
C
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
人身安全保護令,是人民法院為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免受暴力行為侵害而做出的一項司法救濟措施。人身安全保護令通過事前和事中干預方式,增加了對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預方式和干預力度,是國際上公認的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最有效的措施。
《反家庭暴力法》設專章共10條,對人身保護令的申請人、申請形式、管轄法院、適用條件、保護措施、有效期限、送達執行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并在“法律責任”一章中規定了違反人身保護令的法律責任,構建了完整的人身保護令制度。具體分析如下:
1.人身保護令的申請人。人民法院是審判機關,實行不告不理,要啟動人身安全保護令程序,應當由當事人申請。因此,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本人可以提出申請。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等原因無法申請的,其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機構可以代為申請。
2.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程序。人身安全保護令程序的設計,既要便于受害人申請、也要便于人民法院辦案,同時必須符合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據此規定,申請人身保護令應當采用書面方式;但如書面申請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由申請人或者被申請人居住地、家庭暴力發生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3.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適用條件。申請人身保護令,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有明確的被申請人;(2)有具體的請求;(3)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現實危險的情形。其中第3項最為重要,即當事人需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證明自己受到了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
4.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具體內容。當事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采取以下措施:(1)禁止被申請人實施家庭暴力;(2)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3)責令被申請人遷出申請人住所;(4)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有效期不超過六個月,自作出之日起生效。人身安全保護令失效前,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人的申請撤銷、變更或者延長。
5.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審理時限。當事人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并不需要依附于其他案件,可以單獨提起。人身安全保護令由人民法院以裁定形式作出。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后,應當在七十二小時內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或者駁回申請;情況緊急的,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作出。
6.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執行。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后,應當送達申請人、被申請人、公安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有關組織。人身安全保護令由人民法院執行,公安機關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應當協助執行。
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人民法院應當給予訓誡,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人身安全保護令是我國立法機關在借鑒國外民事保護令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審判實踐中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試行經驗而形成的法律制度。我國自2008年開展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試點以來,從試點法院的情況看,被申請人在接到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后一般不再會實施家庭暴力,自動履行率都在90%以上。
事實證明,人身安全保護令可以及時阻斷家庭暴力,隔離施暴者,避免暴力升級,最大限度保護受害者,是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