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彪
【摘要】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是研究錫伯族歷史的寶貴資料。探索校園傳承錫伯族民間故事方式方法,是填補錫伯族民間故事很好傳承的一項空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領域的創新。于洪區文化館結合花城學校特點與花城學校共同研究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校園傳承的方法,取得了點滴成績。
【關鍵詞】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結合學校特點
家住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東甸子村的“錫伯族民間故事大王”何鈞佑2012年11月28日走完了他89年的人生歷程。于洪區文化館歷時五年采錄、整理的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于2008年、2009年、2011年先后被列為市、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保護項目。老人離世了,四冊共120余萬字的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成為研究錫伯族歷史的寶貴資料。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于2015年12月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第十二屆山花獎該獎為中國文聯最高獎。錫伯族民間故事的研究歷時五年多,五年多的研究重點在民間故事的挖掘與整理上,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是成果的推介大多在學術范圍及部分錫伯族人中,更多的人,尤其是學生知之甚少。因此探索校園傳承錫伯族民間故事方式方法,是填補錫伯族民間故事很好傳承的一項空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領域的創新。通過傳承錫伯族民間故事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使學生接觸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豐富的風土人情,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理解,是一種效果明顯而持久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了填補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校園傳承的空白,于洪區文化館支持于洪區花城學校進行《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方法的研究》教育部國家級科研課題研究(2013年1月申報,3月通過課題立項),本人被聘為此項科研課題的指導專家,全程指導課題研究。
一、結合學校特點,營造傳承氛圍
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效果的好壞取決教師對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意義的認識及對傳承方法的掌握。為此我將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遼寧大學文學院江帆教授請到花城學校指導課題主持人撰寫課題開題報告,并請江帆教授在開題會上為全校教師做通識培訓。江帆教授就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價值和意義、民間故事或者叫錫伯族民間故事有怎樣的價值和內涵、課題的實施建議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我重點給教師講了錫伯族民間故事發掘、整理過程,讓大家了解于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及各級領導部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最后,我向在座的領導、老師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只要學校需要,我會全力配合,傳承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深入淺出的講解,使教師明確自己肩負的重任,工作有了方向,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熱情被調動起來。
二、結合學校特點,提供傳承幫助
花城學校是于洪區品牌學校,有勇于創新的領導集體,還有團結協作的教師隊伍,這為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和花城學校分享于洪區文化館錫伯族民間故事的研究策略:先保護,后立項。和他們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為花城學校贈送《喜利媽媽傳奇》和何鈞佑《錫伯族長篇故事》書籍。
于洪區文化館對錫伯族民間故事采取的先保護,后立項的做法給了花城學校啟迪?;ǔ菍W校在課題研究中采取校本教材研發與校園研究氛圍營造同步進行的策略。
花城學校發揮德育展室的宣傳作用、信息技術的輻射作用、校報的引領作用,營造濃濃的傳承氛圍。
花城學校在于洪區文化館申遺宣傳片《何鈞佑與錫伯族民間故事》的基礎上,編輯制作成校園版的《何鈞佑與錫伯族民間故事》,使學生初步了解何鈞佑與錫伯族民間故事。學校先從《喜利媽媽傳奇》、《錫伯族長篇故事》中選取適合學生的故事,讓學生學習、感受。與此同時,校本課程研發小組成員抓緊利用于洪區文化館采錄的錫伯族民間故事電子版研發校本教材,校本教材《錫伯族民間故事》選擇的故事適合學生傳承,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還配上小插圖和相關知識擴展,經過課題組多輪審稿、討論,校本教材《錫伯族民間故事》正式通過,并印刷出版,供全校學生使用。
三、結合學校特點,提高傳承精度
花城學校教師在課題主持人的帶領下,采取了形式多樣的傳承方式。
1、系統講授
《錫伯族民間故事》作為校本課程正式編入課表,每周一節,1-3年班主任任課,4-6年的任課教師是少先大隊輔導員。有教材、有時間、有專人負責,《錫伯族民間故事》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2、課堂滲透
小學各科教材中蘊含大量的關于少數民族知識方面的內容,因此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留意這些教育因素,在課堂上加以利用,擴展學生對錫伯族及錫伯族民間故事的了解,提高學生傳承的興趣。
3、第二課堂延伸
美術組、表演組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開展活動。美術組繪制錫伯族民間故事,并為校本教材畫插圖。表演組講述錫伯族民間故事,排演課本劇。美術組的教材插圖參加校園美術展。表演班的課本劇《老虎報恩救喜利》錄制完成,并在各班播放。結合學生特點開展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快樂的參與其中,并寫出參與感受。六年一班閔舒洋的作文《走進錫伯族民間故事》在校報上發表。
由于何鈞佑講的錫伯族民間故事距現在歷史遙遠,因此對于師生都有一定的距離感。為了解決教師的難題,于洪區文化館將美術專業干部筆下的錫伯族民間故事中的形象與學校分享,同時將文化館收集整理來的錫伯族音樂、舞蹈光盤刻錄贈與花城學校?!独匣蠖骶认怖氛n本劇創作完成,我親自把關對白、場景設置、道具使用,努力使課本劇還原歷史。
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對于花城學校來說是新生事物,教師需要更新觀念,不斷學校,課題主持人更需要,因此我經常向課題主持人傳達非遺傳承動態,并且帶課題主持人參加中國民俗學會年會,讓主持人向專家學習,向學者學習,向博士研究生學習,在學習中找差距,想策略。
四、結合學校特點,為學校創造成就感
作為于洪區品牌學校,花城學校活動多,還要經常承辦大型活動,接受各種檢查,迎接各種考察,如何讓學校持久、認真地進行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的研究,一直是我思考的方向。成果激勵法是我首先想到的。于洪文化館經常與花城學校聯系, 隨時了解他們的研究動態,并將他們的研究成果歸納整理成概括性推廣的經驗。于洪區文體局收集整理的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四冊何鈞佑《錫伯族民間長篇故事》編寫時,我們將花城學校傳承工作的做法及意義寫入前言。此書出版后,極大地鼓舞了花城學校領導及老師的干勁?;ǔ菍W校積極總結傳承經驗,他們的《傳承文化遺產 守護精神家園》經驗在“于洪區‘非遺校園傳承子課題中期研究成果展示匯報會”上交流,學校的經驗介紹得到與會領導老師的好評。
在于洪區“十二五”中期科研成果評比中,花城學校的《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方法的研究》開題報告獲得一等獎該課題,已于2015年被國家教育部通過驗收。
回顧作為全程指導課題研究的科題指導專家與花城學校共同進行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研究的歷程,我不難發現,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錫伯族民間故事校園傳承的有利保障。只要教師用心播種,辛勤耕耘,就會有豐碩的成果。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錫伯族民間故事走進校園,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