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鐠元 張玥鋆
【摘要】影片《卡桑德拉大橋》讓我們看到善良是靈魂的返璞歸真。是人性的虔誠皈依,不但如此,它的結構模式成為一種災難片的經典形態,影響了后來的許多影片。可以說,無論從鏡頭還是情節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卡桑德拉大橋》;時代進程;鏡頭
你看,這社會的車輪在疾行!你聞,這罪惡的味道在蔓延;你問,這人性的光芒在何方?
英國著名作家政治家艾迪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出完美的悲劇是人性的最高尚產物。《卡桑德拉大橋》作為一部災難片,沒有給人血腥場面的驚心動魄,鮮少恢弘大氣的震撼鏡頭,避開了災難發生后的撕心裂肺。但是,就是這樣一部影片,把我們帶入到一個封閉的火車車廂內,讓我們看到在在災難面前,人們到底有著怎樣的反映和潛意識,他們是逃避,是反抗,是哭泣和還是妥協?當惡魔的面目舉世昭彰,當一切掩埋已久的秘密的就此揭穿,當人性最深處靈魂受到拷問,我們將會看到每一張拿下面具后的真正寫著是非善惡的面龐,鏡頭是電影的詞匯,無論作為藝術性電影還是商業性電影來講,鏡頭都決定和展現著影片的風格特征,講述著事件的進展和沖突。在《卡》的開頭,一組及其壯闊的航拍空鏡頭給了觀眾一種嚴肅的感覺其后鏡頭越過千山萬水,翻過重巒疊嶂,最終推進到“聯合國醫療研究中心”大廈跟前停下。一個好萊塢典型的建立關系鏡頭就這樣把人們帶入到了一個忘我的境界,觀眾人居高臨下的對整個環境進行俯視,一個災難片的開始就這樣帶著懸疑完成了!
對于卡桑德拉大橋——這部影片的名字,這場災難的發生地,鏡頭一共做過4次介紹,第一次,“不,我不回去,天命不可為啊!上帝要我回到亞諾,我妻兒都死在那兒,上帝也要我死在那兒,……”那個猶太老人喃喃自語,陰郁異常,充滿澀苦。當教父滿含熱淚的憶起卡桑德拉大橋的時候,大橋的遠景俯拍鏡頭在云里霧里中展現出來,為人們口中那談及色變的大橋再次附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當車內病情漸漸轉好卻仍然不見火車停下時,當他們的反抗行動不斷受到阻撓時,大橋仰拍鏡頭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帶我們稍稍走近了它;隨著列車的疾行,買表的老人炸開車廂后,列車進入了及其危險的境地,然而就是此刻,鏡頭慷慨的給了卡桑德拉大橋幾個大特寫,將不堅固的橋底展現的淋漓盡致。大橋面目的一點點揭開,列車危險的一步步逼近都牽動所有觀眾的神經,也逼迫著劇中人物一點點展真性情撕去假面具。影片中最多的鏡頭是高速行駛的列車,途徑異國他鄉,穿越崇山峻嶺,把一段段的鐵軌拋后,把一個個的隧道拋后,把一座座的橋梁拋后,把村莊、城鎮、田野、樹林拋后,飛奔向未知的不歸路途。驚惶、焦躁、恐懼、憤怒、悲傷、冷酷、麻木,交織在人們忽閃而過的眼神和表情里。羅比鉆出列車爬向車頭時,鏡頭俯拍疾行的列車和樹木使人顯得更渺小,將人壓降到地面,從而使觀眾感到羅比受到壓抑,成為一種命運的玩物。而這火車是欲望,是國家利益,身負重疴,仍一意孤行。他們明明知道大橋一旦坍塌,生命通途崩解阻斷,留下后患無窮。但斷橋兩邊,是戰爭與和平,是生命和死亡。而人們就是這犧牲者和陪葬者。
政治陰謀下的平民只是刀俎之肉,影片中以麥肯齊上校為主的軍方人人員堂皇地打著“保護人民”的偉大旗幟,似乎為了拯救世人,他們不得不“忍痛”犧牲掉火車上受到感染的乘客們,而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是那些病菌來自于美國政府參與研究的化學實驗,他們為避免這些實驗的資料外泄,才組織和策劃了這樣一場“意外墜毀事故”為了防止秘密的泄露,軍方決定將駛向瑞典的列車轉向需途徑卡桑德拉大橋抵達波蘭的集中營(因冷戰時期的背景)。當列車上的人們逐漸發現病情和了解到他們未知的危險后,他們的本性也一點點顯現了麥肯齊上校的決策主宰了整個事態的發展,列車在上校的“安排”下駛向了宣告死亡的大橋,上千條無辜的生命一去不回,他正如女醫師所評論的,“惡魔”這個詞眼,實在不足以形容上校的心狠手辣。但其實上校也曾為救助火車上的人做出自己的努力過,馬上通知張伯倫醫生,但是,很無奈,他是一個政客,一個軍方利益的體現者,他的身份不容許他有任何的躊躇和猶豫,狠,是他唯一的選擇。但又很可惜,作為事件的知情者,他們最終會成為整個軍事集團的替罪羊。副官在上校背后的那句令人顫抖的話:“請放心,都派人監視著”,我們不難想象出他們未來的命運,可以說上校也只是權力機構中的一個悲劇人物……而在這場充滿未知和恐懼的列車上,卻有著各色的善良和人道。愛情、希望、恐懼和信仰構成了人性,它們是人性的標志和特征。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張伯倫和他的前妻珍妮弗在列車山偶遇,就進行了不停的爭吵和諷刺,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當張伯倫醫生和前妻了解到鼠疫情況以后他積極的進行救助,全然不顧“活下來靠上帝”的危險,在得知政府機關決定人為制造翻車事故后,他又積極地組織人員起來反抗自救,與政府派來的軍人展開慘烈的戰斗,最終跌落火車,所幸生命無礙。他的形象展現著良心和人道主義的光芒。他也在這場災難中找回了和前妻經歷過生死的愛情。而羅比,一位毒品走私犯,利用著德雷斯勒夫人來進行他的毒品貿易,還挾持她要挾列車停下。就是這樣一個罪犯,在面臨生死和道義的時候,毅然的選擇了為“大我”犧牲自己,這樣鮮明的身份和選擇的對比真的震撼到了觀眾的心靈。而他最后將夫人托付給珍妮弗,也將他的心底的那份善和愛徹徹底底的掏了出來。一個賣表的老商人,一個知道途徑卡桑德拉大橋后就呆滯的人,在最后選擇將自己燃燒里車廂里,也許他太過懼怕,也許燃燒才是他認為的解脫,但無論怎樣,他的這個舉動分離了車廂,救下了更多的人。小姑娘的微笑是希望,黑人警察的犧牲是對正義和平民的保護。每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都給了我們沖擊和思考。
最終火車車廂猶如風中的碎片般從幾百米高的懸崖上墜落,撞擊到懸崖底部的橋墩上發生劇烈的爆炸,升起濃煙烈焰,或是直接墜入水中,激起沖天的水柱,十分壯觀,車廂內一個鋼筋直插婦女身體,幾個特寫的面部鏡頭也讓我們感受到觸目驚心。
江水里漂浮的尸體,物件,就這樣漂浮著……火車終是毀滅了。
這部影片最終還是讓我們看到善良是靈魂的返璞歸真。是人性的虔誠皈依,不但如此,它的結構模式成為一種災難片的經典形態,影響了后來的許多影片。可以說,無論從鏡頭還是情節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