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李曉紅
【摘要】本文在系統功能語法觀照下,選取2016年“兩會”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為語料,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政府工作報告中英兩種語篇進行了及物性分析。分析發現,政府工作報告類語篇在及物性過程類型的分布上,不僅有其規律及特點,而且也存在著不同于其它類型語篇的誘因機制。這不僅證明了系統功能語法及物性理論適合于政府工作報告類語篇的分析,提高了韓氏系統功能語法的普遍適用性,而且對政府工作報告語篇的語篇模式、語言特征都有了較深的理解。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政府工作報告語篇;及物性分析
本文在系統功能語法框架下使用及物性理論對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公文語篇進行了研究,旨在探究系統功能語法理論用于分析此類語篇翻譯,以及此類語篇在過程類型分布上的規律性及其語類特點。本研究選用2016年全國兩會上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文稿為語料。
一、純理元功能
韓禮德認為語言的性質決定人們對語言的要求,即語言所必須完成的功能。這種功能當然是千變萬化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納為若干個有限的抽象的功能,這就是“純理功能”(metafunction)。韓禮德把語言的純理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并具體分析了這三種功能在英語中的表現形式,此文僅對概念功能進行探討。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是指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概念功能在語言系統中通過及物性系統來體現,其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及物性系統包括6種不同的過程:1、物質過程;2、心理過程;3、關系過程;4、行為過程;5、言語過程;6、存在過程。
二、概念元功能與及物性系統
“作為一種社會符號資源,語言的功能在于通過系統選擇表達不同的意義”(Eggins,2004)。根據韓禮德,概念元功能意義是語言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是語言的首要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語言能夠用于釋解人類的經驗與認知。人類的一切經驗與認知是以事件(event)或事物(object)的形式存在于概念系統,用語言以符號的形式表征出來就是小句和名詞(詞組)概念。小句是一個中心處理單位,各種意義組合成的語法結構體是通過一個個小句表達出來的(Halliday,2008)。及物性就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各種經驗小句分成若干個“過程”(process),即將人類對世界的經驗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并指明各種過程中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pant)和“環境因子”(circumstantial element)。由此可見,及物性是語言中表達概念元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是概念元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及物性”這個概念不同于傳統語法中的動詞及物性,這里賦予了它更廣的內涵,它是一個用于描述小句的系統(Thompson,2000)。
三、語篇及物過程分析
本文選取李克強總理作的2016年政府報告作為研究對象。這份報告主要是回顧成就、總結經驗、為未來制定藍圖,對鼓舞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此報告必然經過字斟句酌、反復打磨,有著充分的來源和明確的指向性。按照胡壯麟(1990)在其《小句和復句》一文中對于小句的劃分法,報告可劃分為1125個小句。分析發現 :除行為過程以外,其余各過程均出現在語篇中,結果如下: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及物性過程統計
從上述表格來看,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主要采用了物質過程、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并且物質過程更為凸顯,占據大半篇幅。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事的過程,一般由動詞表示。物質過程的選擇及其中各成分的安排和語言選擇,動作的發出者和承擔者的選擇都體現說話人的意圖和目的。
及物性過程是由小句來表現的。
物質過程。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本身一般由動態動詞來表示。該過程通常有兩個參與者,即動作者和目標。“一般來說,一個語篇總會包括多種及物性過程,而且多數是物質過程。因為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人類的活動是人類存在的根本保證。但是某種過程在語篇中的相對增多是構成語篇特征的因素之一”(胡壯麟,1994)。由此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全文物質過程使用高達87.91%,這說明政府從方方面面為人民“做”實事。
例1原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以堅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標任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譯文:However,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ea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and with confidence and courage,all the people of China have worked to overcome obstacles and have pressed ahead with a pioneering spirit。As a result,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and stability ensured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main tasks and targets for the year have been fulfilled,and major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reform,opening up,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原文中出現了“領導”“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完成”“取得”七處物質過程,譯文用“headed”“have worked”“overcome”“have pressed”“has been achieved”“have been fulfilled”“have been made”一一對應,表明政府在改革政府內部制度方面的成就。
心理過程。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心理過程包括兩個參與者,一個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即感覺者,另一個是客體,即被感知的現象。
例2原文: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譯文:Momentum was created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opening up。
以上例子中,通過動詞 “堅持”的運用來表達我國的政策和方針,表明了我國政府現行的政策是經過長時間考慮的,始終如一,具有一定效力,從上到下全面貫徹的。
關系過程。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包括修飾型關系過程和認同型關系過程兩類。修飾型關系過程有兩個參與者,即載體和屬性;認同型關系過程的兩個參與者是被認同者和認同者。
例3原文: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頑強拼搏的結果。
譯文:We owe these achievements to the sound overall decisions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hea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and to the concerted and determined efforts of all members of the Party,all members of the armed forces,and all the people of China。
例4通過使用系動詞“是”,表明黨和國家人民的力量在一年中成就的重要性。譯文則用與原文數字對應。
存在過程:存在過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過程。存在過程只有一個參與者,即存在物。存在過程多用于表達經濟社會發展中“問題”的存在、“不足”的存在以及“隱患”的存在,提醒我們要清醒認識,時刻警覺,繼續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
例5原文:當前發展中總量問題與結構性問題并存,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
譯文:At present,we face problems both with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 and with our structures。
存在過程多用于表達經濟社會發展中“問題”的存在、“不足”的存在以及“隱患”的存在,提醒我們要清醒認識,時刻警覺,繼續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存在過程在報告中客觀地分析了我們國家以及黨在現階段發展中所處的狀態,以及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由此可見,黨和政府對于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有一個很清晰的判斷和認識。譯文用“face”表述出存在問題。
言語過程和行為過程幾乎為零,不再討論。
四、總結
通過對報告及物性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特點:報告中最注重的是表行為的物質過程。譯文中基本與原文相對,適用及物性。用及物性理論分析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外聽眾把握政府報告的內涵和實質有著重要意義,便于讀者在以后報告聽取中,能更好地了解報告的特點,我國的發展狀況及相應的國家政策、方針,同時把握說話者的態度和立場。
【參考文獻】
[1] Eggins 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nd[M]. London: Continuum, 2004.
[2]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 方 琰. 系統功能語法與語篇分析[J]. 外語教學, 2005(6):1-5.
[5] 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6] 胡壯麟. 語言系統與功能[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