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激勵在民辦教育行業發展初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現有的民辦教育行業相對于我國教育整體發展體現出一定的滯后性,本文淺析了民辦教育行業教師激勵所存在的問題,并對民辦教育行業教師激勵的改革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激勵理論;教師激勵;民辦教育;激勵改革
隨著新東方教育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全國各地的民辦教育機構紛紛崛起,并憑借著其獨有的體制和創新精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某些教育機構給出的“百萬年薪”待遇,更使得一大批優秀教師從公立學校涌入到了民辦教育機構中。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與投入的加大,舊有的民辦教育教師激勵機制,明顯難以適應新的教育發展,成為了阻礙民辦教育發展的一大原因,民辦教育行業的教師激勵機制,急需改革。
一、教師激勵對初期民辦教育行業發展的幫助
在民辦教育發展的初始階段,民辦教育行業采取的教師激勵機制無疑對民辦教育師資的引進和教學質量的保證,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辦教育的發展,也給整個教育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而在學校管理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與教師相對應的需要可分為:
1、生理需要:薪水、住宅、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居住條件;
2、安全需要:職位的保障、聘用保證、養老保險、健康保險、意外保險等制度;
3、情感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團體的接納、團體活動、娛樂制度、教育與組織的一致;
4、尊重需要:名利、權力、人事考核制度、職稱評聘制度、與他人薪水之相對高低、晉級制度、表彰制度、選拔進修制度;
5、自我實現需要:能發展個人特長的組織環境、決策參與制度、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對教育事業的忠誠。
在90年代末,我國經濟尚不發達,教師的需要渴望,基本還處于生理需求階段。所以,民辦教育憑借著自身的優勢,以高薪作為教師激勵機制,可以有效的吸引到優秀的師資力量,并激發師資力量的動力源泉、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的發揮教師的潛力。從而使得民辦教育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期迅速脫穎而出,在教育領域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二、現階段民辦教師激勵滯后于教育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與投入的加大,公立學校教師的工資水平逐年提高,達到了與民辦教育機構相同、甚至超過小規模民辦教育機構的水平。教師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的需求開始向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等更高層次過度。美國心里學家奧爾德弗在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接近實際經驗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人本主義需要理論——“生存—關系—成長”理論(簡稱ERG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需求主要有三種:生存需要、關系需要、成長需要。
1、生存需要:對維持生命存在的需要;
2、關系需要:對社交、良好人際關系及相互尊重的需要;
3、成長需要:對得到提高和發展、取得自尊、自信、自主、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及取得成就的渴望。
與需要層次理論剛性遞進結構不同的是,ERG理論揭示了:(1)“愿望加強”律,即某個層次的需要得到的滿足越少,則追求這種需要的愿望就越大;(2)“滿足前進”律,即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滿足,該需要的重要性就越低,則會越渴望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
在我國的民辦教育行業中,當教師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的關系需要和成長需要則更為強烈地表現出來。但是,民辦教育機構的教師沒有像公立學校那樣的“鐵飯碗”和“編制”待遇,沒有受到公立學校教師所享有到的社會地位和來自社會其他人的尊重,也就是說,現有的民辦機構,不能滿足教師相應的關系需要和成長需要,所以導致民辦教育教師大量地“跳槽”到公立學校。沒有“跳槽”的教師也出于公平理論的橫向比較,覺得自己的相對投入回報小于公立學校教師,消極怠工,從而使民辦教育機構教學質量不斷下降。
三、民辦教育行業教師激勵的改革
綜上所述,民辦教育行業的教師激勵亟需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需要消除教師的不公平感和不滿足感,對此筆者建議應采取以下三點措施,進行強有力的改革。
1、善于體察與研究教師的不公平感
首先,民辦教育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者要及時、敏銳地察覺教師的不公平感,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發現渠道。不公平感是一種內心體驗,有的教師可以通過提建議、發牢騷等形式把不公平的體驗表現于外;而有的教師只會生悶氣、自我貶低,憋在心里而不言表。及時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良好開端,不能等到教師的不公平感積累到很嚴重的地步,或在教育機構中成為普遍現象時才發現、解決。
其次我們要認真研究教師的不公平感,分析不公平感產生的原因,診斷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而尋找合理的對策。需要強調的是,對于教師的不公平感,民辦教育機構不能搞“高壓”政策強制教師,而是應該積極引導,幫助教師樹立“相對公平”觀念。可以從層次需求理論入手,引導教師以超越自我和實現自我為其主導需要,從而保持積極心態,才能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2、建立需求滿足機制,滿足教師各級需要
針對目前民辦教育行業中的絕大多數教師無法滿足安全、情感和尊重等需要,從而出現大量的人才流失或者消極怠工現象,民辦教育機構應該積極給教師辦理“五險一金”、住房與福利分配、醫療保健等與公立學校一樣或者相似的福利待遇,使得教師可以滿足其安全需要。同時,給予教師適當的培訓機會,積極為教師爭取競賽機會,通過提供培訓機會讓教師滿足社交需要;通過與公立學校教師同臺競技及獲得競賽榮譽等方式,使得民辦教育行業教師的尊重需求得到滿足。此外,民辦教育機構還應注意個別教師消極行為的“示范”作用,多樹立正面的、積極的榜樣,強化教師的良好行為。
3、發揮目標設置的激勵力量,科學考評
結合目標設置理論,在教師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中,首先,民辦教育機構要為教師制定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同時要注意及時反饋,讓教師明白目標的完成情況,知道行為與目標的距離;其次,設置的目標要有適當難度,太難的目標會失去應有的激勵力量,過分容易的目標則形同虛設;再次,要使教師對民辦教育機構的目標有高度的認同感,這是極其重要的。通過目標的合理設置,讓教師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認可,并通過其完成目標的成就感來滿足其自我實現需要,得到激勵。通過教師個人目標和機構目標的有機結合,使得個人目標完成的同時組織目標也得以實現,從而促進民辦教育行業的良性發展。
四、總結
民辦教育行業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在各個層級的教育事業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如果能夠充分改革現有的民辦教育行業教師激勵機制,使激勵機制發揮應有作用,并與我國的教育進步同步前行,必能促使民辦教育行業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獻梅. 論需要層次理論在教師激勵機制中的運用[J]. 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05,7(2):75-77.
[2] 申繼亮. 教師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教師發展之源[J].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作者簡介】
馬麗(1984—),女,遼寧人,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