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法,其主要理論依據是合作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它具有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組織形式的合作性、教學氛圍的民主性、教學評價的多維性和教學結果的反思性等特點。其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卞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最終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目標。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學生主體性;文獻綜述
一、參與式教學的概念
“參與式教學法”指的是一種合作式的教學法,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積極鼓勵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實踐中,突出新課標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怕勺教學理念,并密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而營造和諧、偷悅的教學環境,從而充分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與合作的精神,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理論依據
1、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包括五個基本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即可概括為:積極依賴、個人責任、社交技能、混合編組和小組自評。為使合作學習能產生最佳效果,其中的重要原則包括人人參與,即鼓勵每個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每個人承擔個人職責,并定期更換角色,以便學生了解不同角色的責任;學生需面對面坐在一起進行合作,以便于開展互動;為了提高小組活動的效果要進行反思,以改進自己的行為表現等。“參與式”教學法則能最大限度地實踐合作學習原則,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學習者參與到教學中來,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滿足;“參與式”教學提倡分組活動的形式,這種形式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智慧經驗在合作中得到共享。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教育心理學上繼行為主義、認知學派之后又一“革命性”的發展。我們知道,行為主義理論曾在20世紀20—50年代的世界盛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觀,是以教師為主,強調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和對學生的獎懲;20世紀60—80年代占主導地位的認知主義理論則強調學生在學習時腦內的加工過程,注重教學操縱和對學習結果的量化研究。而以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觀則強調以學生為主,提倡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重視學習結果的質量。由于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更加接近學習的實質,所以這個理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指導著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方向。
“參與式”教學中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建構一方面是其學習方式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在賦予課堂教學自主建構內涵的同時,也為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文化價值,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己構建新的知識,而不是靠教師教給他現成的知識。
三、參與式教學的研究動態
1、國外的相關研究
對于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價值與意義,Pnina Linder(2000)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歸納與總結,她指出學生參與教學設計,“有助于增強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學生與教師間的對話與協商能生成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氛圍;它有助于在同一課堂教學中滿足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水平和學習需要;分享和合作是平等社會的基石,也是人類群體的基本精神(學生參與教學設計有助于這一精神的形成);通過對話、協商的訓練有助于增進學習者的獨立性、學習責任感和終身學習;對話協商可以引導學習者接受并欣賞差異性”。
影響學生參與教學設計的因素可分為三類,外部環境因素、教師和學生方面的因素和課堂內部因素。(1)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外部決定的課程以及制度、文化等。Michael P Breen和Andrew Littlejohn(2000)將外部決定的課程列為制約學生參與教學設計的第一因素。Stefaan Slembrouck,Margaret Sokolik、Michael P、Breen、Andrew Littlejohn(2000)指出,教育制度、文化背景方面的因素也會對學生參與教學決策產生影響。(2)教師和學生方面的限制因素主要有教師和學生的態度和意愿,學生的參與能力,學生的多樣性等。Kate Wolfe-Quintero(2000)指出,某些學生不愿意參與或還不具備參與的相應能力以及教師不愿意放棄其原有的教學設計方式也會影響學生參與教學設計。(3)課堂內部因素主要是班級特點以及課堂中的權力關系等的影響。Alison A、Carr(1997)指出,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可能導致權力和控制方面的混亂”。
Drain(2002)指出,通過頭腦風暴法和訪談法來讓兒童參與設Suzanne(2000)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策略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概括:如果可能,用于參與教學過程的特定技巧應該來自于學生自身,自發的參與過程比預先設定的更有效。并不是教學計劃中的每一個項目都必須要參與。特定項目的不參與也不會損害這一過程的價值與意義。如果參與過程的結果與傳統教學計劃很類似,這也沒有關系。因為,這一過程所賦予學生的擁有感本身就很有益。如何評價學生也需要成為參與過程的一部分。教師無法同時做到,一方面又企圖仍然由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完全負責,另一方又期望學生對課堂的其它方面負責。參與過程是一動態過程這一點也很重要。這一活動要落到實處,教師必須放棄認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負責的觀點。
2、國內相關研究
20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內部分學者將國外參與式教學設計方面的研究成果引進到我國,對國外參與式教學設計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與闡釋。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主要為: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2002)在《教學系統設計》一書中對Bela H Banathy的觀點進行了轉述,指出“不應把教學系統設計僅僅看作是教學系統設計者的工作,而且應該把用戶(可能是教師)、教學對象和其他與所設計系統有關的人員也納入到教學系統設計過程中來。把教學系統設計過程不僅看作是一個優化系統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具有不同觀點和價值體系的人們進行交流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找到大家都比較滿意的答案;反之,若沒有這些人員的參與,就很難做到這一點”。高文(2005)在《教學設計研究的未來——教學設計研究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之三)》一文中,對Bela H Banathy的觀點進行了介紹,同時還對Charles M Reigeluth“改變傳統范式的‘獨白性質,促進教學設計過程中所有相關人員之間的‘對話”,的觀點進行介紹,并認為這將是教學設計研究的未來趨勢。鐘志賢(2005,2006)在《走向使用者設計:興起、定義、意義與理由》和《使用者設計:解放沉默的大多數》兩文中,均對Bela H Banathy的觀點進行介紹與闡釋。
對于參與式教學(也稱參與性教學、參與型教學),大部分學者將其界定為讓學生參與教學實施過程,但也有部分學者將其界定為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后者所開展的研究對參與式教學設計有所涉及。這類研究主要有,張海濤(2004)在《主體參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走向》中提出,學生應參與目標設定、教材選擇、教學方法選擇、課堂活動設計。鄧小云(2004)在《主動參與的教學策略》中指出,主動參與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備課、上課、講解、提問、演示、操作練習、檢查、作業等環節,主動參與就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各個環節,使教與學緊密地結合起來。許書明(2005)在《語文“參與性教學”模式研究》中提出,參與性教學是指學生參與從教學設計開始到教學評價的教學活動全過程。它與一般教學不同的是,學生參與了教師的教學設計,參與了教學評價,還參與教學方法和教學規律的總結。文國韜(2006)在《中學參與性教學的實踐研究》中也提到,參與教學包括參與教學設計和參與教學實施。
這類研究提出學生應該參與教學設計,并將學生參與教學設計作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進行了比較寬泛的論述,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的深度還顯不足,其針對性還有待提高。而且這類研究將學生參與教學設計與學生參與教學實施同視之,沒考慮到學生參與教學設計與學生參與教學實施的差異性。學生參與教學實施僅是參與某項活動,而學生參與教學設計則是參與對活動的計劃和決策,參與活動與參與活動的決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參與,二者必然存在著區別。
四、小結
參與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法,自從20世紀末由西方引入中國后,很多的學對劉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研究,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參與式教學的理論還有待完善,但對比傳統教學,其優越性突出,可以和傳統的課堂教學很好的結合。
參與式教學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參與式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實踐中的有效運用,能夠大大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打造和諧、民主的英語教學課堂,以增強小學生英語學習效果,并為后期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從整體上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 華. 參與式教學法的原理、形式與應用[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01(60).
[2] 過增元. 提倡參與式教學強化創新意識[J]. 中國高等教育, 2000(6).
[3] 顧紅云. 試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 新課程: 小學, 2010.
[4] 克羅恩, 著. 李其龍, 李家麗, 徐斌艷, 等, 譯. 教學論基礎[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5.
[5] 吳 偉. 淺議參與式教學法[J]. 江蘇高教, 2003(4).
[6] 王蘊芬, 秦益鋒. 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小學教學設計, 2009.
[7] 姚曉燕. 參與式教學模式評價[J]. 河西學院學報, 2003(4).
【作者簡介】
李婉穎(1990—),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廣西師范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