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玲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科技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在現代教學當中信息技術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如今,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進一步帶動了現代化教育的進展。未來,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是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大重要課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語文課堂教學
伴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和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進步,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形式和工具、手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運用信息技術自身的多媒體功效,可以使學生更輕松地學習語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多媒體具有傳統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諸多優勢,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具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等等。教師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工具性特點,使語文課堂變得多姿多彩,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伴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和社會文化生活的不斷進步,人們的信息交流手段、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與此相應的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形式和工具、手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程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并且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初中語文學科發展的新視點。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運用信息技術自身的多媒體功效,可以使學生更輕松地學習語文,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感受美、體驗美。同時,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多媒體設備因其強大的音頻、視頻處理能力,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功能與一體,可輕易達到“化靜為動,化曲為直,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具有其他教具無可替代的作用,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組成部分,把語文課堂傳統的老師、黑板、學生轉變為更直觀、更具體、更多彩的語文課堂,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下面我將結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羅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課談談我是怎樣將信息技術與課文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把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的。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所依靠的往往只是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教參。課堂形式單調,表現力極低。這樣的課堂很容易給學生一種乏味、枯燥的感覺,已產生疲勞和厭煩,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而利用多媒體的功效將音樂、文字、圖畫、影像等形式完美結合,更為逼真地創設情境,學生的視、聽、思等多種感官被全面調動起來,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執教《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時,開頭引題導入新課,播放了視頻《水—生命之源》。畫面中干裂的土地,焦渴的人群,無望的訴求,再加上旁白解說,背景音樂的設置,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被畫面中凝重的場面所感染、包圍。視頻內容既與課文主題密切相關,又引發了學生的憂患意識,深刻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很好地導入本文的教學。
二、利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
語文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很緊密,其內容涵蓋“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而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增長階段,求知欲強。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嚴重限制了這一內在特點的展現。簡單的一本教科書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多媒體卻可以憑借自身的優勢把教學內容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羅布泊,消失的仙湖》這篇課文,學生通過對課本的閱讀,了解了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但具體的景象到底怎樣,羅布泊遠在千里之外,學生不可能都去那兒參觀一番,況且即使真的到了羅布泊也只能看到羅布泊的現在,對它的過去也無從知道。這時多媒體就發揮了它的作用:我事先從互聯網上搜集了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的大量圖片,從中精挑細選出了十副,制成課件。學生讀完課文,再看到這些圖片,視覺受到強烈的沖擊,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迫切地想知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從而為解決本文的學習重點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學生從文字中感受到的只憑想象才能了解到的事物,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全面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又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成為突破重點的重要手段。
三、利用多媒體,體驗情感
如上所述,多媒體的功效可以將文字、音樂、圖畫、影像等形式完美結合。同樣,也可以單獨運用。利用多媒體在課件中插入音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有專家指出:中學生閱讀能力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們的感受能力不理想,情感普遍膚淺。音樂能幫我們提高感知覺能力,尤其是訓練聽覺的敏感性、選擇性,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審美體驗,訓練捕捉內心感受的能力。中國音樂家協會教授楊竹說:在所有的藝術中,音樂是最能調動和激發人的情感的。因此,在設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三個環節時,我定為:品味語言,體驗情感。因為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很強的感染力,所以我把這個環節作為本課的難點來突破。教學時我在課件中插入一段大提琴獨奏《殤》來代替蒼白的講解,使學生進行準確的情感體驗。當渾厚婉轉、哀怨低沉的傷感大提琴響起時,學生從如泣如訴的琴聲中感受到很多諸如悲哀、凄涼、死亡等有關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下,學生順利找出表現作者內心情感的句子。這時,我又適時引導,讓學生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中隨著音樂朗讀,讀出感情,先個別讀,再齊讀。通過配樂朗誦,老師雖然不多分析,但是音樂卻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達到共鳴,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有效激發,內心感受也得到加強,深刻理解了作者對人類肆意破壞環境深深的痛惜之情,有效地突破了本文的難點。不僅如此,在本課將要結束時,我再次利用多媒體插入歌曲《月牙泉》,在田震略帶憂傷的歌聲中,我給本課作結語。學生陶醉其中,再次加深了他們的情感體驗,整節課也顯得回味無窮,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綜上所述,教師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有效整合,不但能夠創設情境,化抽象為具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還可以增加單位時間內教學容量,更便于動態演示,我執教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就是最好的例證。通過整合,我把信息技術自然融合到語文課之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工具性,利用其網絡資源,搜集并處理有效信息,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語文學習提供多方面的服務,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設不同環境,打造出多姿多彩的語文課堂。今后,我將繼續努力,不懈追求,力爭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上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惠玉萍. 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D]. 東北師范大學, 2007.
[2] 王鑫.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 山東師范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