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生”型青少年之犯罪化,是針對新時期獨生型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強烈影響,直至青少年時期得犯罪化以爆發性犯罪呈現的傾向。本文基于犯罪學的視角,由于犯罪學研究的落腳點在于預防犯罪,犯罪人實行犯罪各種可能的探索,涵蓋著刑法分則上所具體規定的犯罪行為和社會生活中的失范行為。擬從“獨生”型青少年的犯罪化心態、犯罪行為類型、犯罪化追求等方面探討獨生子女犯罪的誘發原因,以求有的放矢地做到“獨生”型青少年的犯罪預防。
【關鍵詞】“獨生”型青少年;犯罪;原因
一、“獨生”型青少年之犯罪化的內涵
“獨生”型青少年之犯罪化,簡單來說就是此類獨生型青少年存在著犯罪化的可能性。“獨生”型青少年是青少年群體的組成部分,是新時期青少年群體中一個比較特殊、相對獨立且可以抽象出來進行獨立觀察和研究的子群體。
青少年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最初開始于19世紀后半期歐洲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如今,青少年犯罪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本文中“獨生”型青少年之犯罪化,采用的是建立在廣義青少年犯罪基礎上的概念。廣義上的青少年犯罪是犯罪學上的犯罪概念,是指兒童向成年期過渡這個特定年齡階段的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
二、“獨生”型青少年犯罪化之應然性
筆者提出該論題的思考,第一點在于,對在人口金字塔中橄欖狀的人口部分進行必要的考慮。這不僅是由于青少年本身的可塑性較強,作為國家和民族未來希望和棟梁之才的戰略上重視,還是因為在經歷人口發展的成長期,這部分人口就會成為社會中的支柱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其次更是因為青少年犯罪對于社會具有極強的損害,涵蓋著對家庭、社會生活的沖擊甚至于對現有價值觀念由下而上地傳導悲觀情緒,彌散著死亡之神的恐怖氣息,造成整棟價值大廈崩塌的風險可能。從根本上來看,在這種政策督促下產生的獨生子女群體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生育觀念甚至愚昧的重男輕女思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國增長過快的人口規模,減輕了家庭養育子女的負擔,也利于家長更加注重子女教育和素質培養。但是在現實中,龐大的獨生子女群體及其在我國的人口結構中日益增高的比重,獨生子女自身的發展和成長、獨生子女家庭關系等問題都提上日程,成為我國人口安全中不容忽視的隱患。獨生子女是我國人口整體中以青少年為主體的人口群體,其數量的多少、整體素質的高與低都直接關系到家庭的發展和社會的利益,進而關系到人口安全以至社會的均衡、和諧。當獨生子女成長為“獨生”型青少年,心態上的平穩過渡有利于協調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的可持續狀態、均衡狀態、和諧狀態。“獨生”型青少年之犯罪化的假設便是迎合和諧狀態的發展構想,希望盡可能保障其獨立、自由的基礎上,習得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念。
三、“獨生”型青少年心態之犯罪化
在如溫室花園般和美的家庭環境中,獨生子女被“萬千寵愛”的鎂光燈照耀著,從開場到落幕,自始至終被包裝華麗地展現自我,以至于被人為地營造為一段美妙的幻覺——自我便是世界的中心。這種自我感的賦予和感知,原本的意義是在于促使獨生子女提早剖析自我存在的價值,從深層次的自我出發,尋找更高的人格追求。但筆者認為這種超飽和的自我感會從自我的模糊認識逐漸過渡到所謂的夢幻認識。從原來不具有攻擊性的自我模糊狀態下,到具有反抗性和攻擊性的超本我狀態的普遍化。
“獨生”型青少年在如此缺失自我認識的特征下,存在三種心態反射。第一種為孤獨,在家庭內部成員集體過度的精心呵護下,呈現著與外部世界分隔的狀態,具體表現為任何要求都無法得到及時有效、并且與內心期待相當的自我滿足或者社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在獨立個體培養下與外界主流思想的不相容,甚至難以在同時空領域內共存;這種自我孤獨的感覺會形成外在表現的自我孤僻,此狀態的確立會逐漸下降家庭或者同輩朋友的依戀,個人對群體的感情聯系的減弱,內心對于犯罪的抵觸開始消散。壓制犯罪的因素缺乏,內在的犯罪潛在能力會被無限地激發,“獨生”型青少年容易實施犯罪,同時對于社會預防的敏感度的減弱,對于周圍的危險感知度下降,,容易受到犯罪的侵害;第二種為沖動,即家庭環境中的煩躁、厭惡、抵觸心理的擴大化,想擺脫家庭的強烈控制,走向更加廣闊的社會。然而轉向社會適應的過程中,盲目性地視一切人、組織或制度為壓制自我的力量,所以更加容易沖動、莽撞地反駁、批判一切;第三種為相對人格分裂,既想要完全地擺脫家庭成員的束縛,極端渴望地要融入社會,同時又與社會保持莫大的距離,身在社會,心無法感知。
四、“獨生”型青少年之行為犯罪化
“獨生”型青少年之行為犯罪化,是基于心態犯罪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除去必要的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行為只能在思想和心態的指引下才能做出。
“獨生”型子女在犯罪化道路上存在著兩種主要類型:第一是:被家庭過度寵愛,被糖水灌飽,飄飄然不知所以,以至于迷失自我,繼續以高傲之態,存留在社會之中,被社會現實無情地打壓,喪失原本溢滿的信心,像是滿滿池塘水被無情地抽干,可憐地裸露著干涸的河床,顯示著自我的真實。第二種便是:被家庭過度忽視、冷淡,自認為無法擁有一味想要得到的一切,便會自暴自棄,放縱自我,同時無限地以向家庭、社會無情索取的形式,進行變相的報復。
針對當代青少年犯罪問題的日趨嚴重,筆者就該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本文旨在對“獨生”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來對青少年犯罪提出預防措施,從而降低犯罪率,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齊依南, 劉 娟. 試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對策[J]. 教育與職業, 2007(15).
[2] 謝思軍, 吳 盛. 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的研究視角:從犯罪原因到犯罪斷念的轉向[J]. 政法論叢, 2007(03).
[3] 劉守芬, 孫曉芳. 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 2000(05).
【作者簡介】
李倩(1994—),女,漢族,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