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媚 鄧蕾
【摘要】鄧天清,1957年9月出生于廣東省韶關市龍仙鎮,199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本文以鄧天清先生作為主人公“我”進行口述歷史,回顧鄧老黨員幾十年來的黨員歷程,記錄對黨從偏見到熱愛并在改革開放時期投身建設鄉村事跡。
【關鍵詞】老黨員;口述史
1957年9月,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父母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他們有著廣大農民的淳樸、熱情、善良、憨厚。父親說過:因為農民是土的孩子,終究帶著身土的含蓄與忠厚。家境的貧寒,激發了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讓我越發努力向黨組織靠近。
一、對黨的錯誤認識,未能從軍,遺憾一生
我第一次聽到中國共產黨是從我奶奶的口中聽到的,聽奶奶說:我家差點被評為地主,原因竟然是我爺爺是個秀才。但我爺爺已經去當兵了,死在了戰場上。奶奶一個寡婦拉扯大三個孩子,還差點被評為地主,這讓她對共產黨產生了偏見。奶奶怎么說我就怎么認為,那時的我還是個孩子,沒有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所以只能人云亦云,往往先入為主的觀念會時刻干擾著你以后對這件事的看法。我到了該上學的年紀了,卻由于當時處在文革時期,學校基本癱瘓了,不能正常上學。我有時只能跟著大人們去上山放牛,下田捉蟲子,只是偶爾才在課堂學習。對于不能正常上學這件事,我對共產黨的偏見又加深了一些。
我雖然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年代,但我有著一顆炙熱保衛國家的心。1975年,我選擇要去當兵,于是我瞞著家人去報了空軍,最后成功選上了。但因為家里的大伯是四類份子,村里的干部就不批準我去當兵,說是家里的成分不好。
1979年,對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我那一顆炙熱保衛國家的心又再一次燃燒起來,我又再一次去報名參軍。但我年邁的奶奶不讓我去,她對于我去當兵這件事很排斥。她把來通知我去當兵的人都趕出家門,連門口也沒有讓那些人進,甚至還用笤帚趕人。她那時對我說的話至今記憶尤深,她說: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我不得不讓我的丈夫去保家衛國,因為沒有國就沒有家,他已經犧牲在戰場上了,我現在連他的尸體都沒有找到,我已經把我的丈夫親手送上了戰場,我不想我的兒子也和我一樣,看著自己的親人離開卻無能為力,不想讓我的兒子經歷我年輕時經歷的生離死別。我已經把我的丈夫獻給了國家,所以,這一次我不要把我的孫子也送去當兵。國家不要怪我不通情達理,我已經年老了,經歷不起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最終在家人的勸說下,出于各種原因的考慮下,我放棄了去當兵。每當我回想起我走過的這一生,唯一的遺憾是當初沒有去當兵。
二、改革開放時期,正確認識黨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后,慢慢地改變了我對黨的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改革開放,讓我感覺到不再單單的通過書本或者是報紙上了解黨,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了解,我慢慢的改變了自己對黨的看法。我知道了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讓農民第一次有了經濟的自由獨立,村里一大批的年輕人和我一樣,渾身充滿著干勁。我明白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我知道了中國共產黨有著可以讓人為之傾倒的魅力,就會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甘愿為之奮斗,為之獻出青春甚至是獻出寶貴的生命。
1992年,被管理區委任為調解主任,為區里建設出謀劃策,建設新農村,解決村民之間的矛盾,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在任期間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比較深,一件是吳屋組的一個老人家帶孫子,因為他的粗心大意沒有看好孫子,讓孫子不小心把鄰居家建新房子的房梁柱子給燒了,鄰居家要他賠,但那時,時間緊迫一下子又找不到合適的房梁柱子,經過多次的協商調解不來,我最后只能想了個折中的辦法,把自己家建房子的房梁柱子給了他,他們兩家人以為我只是說一說,不是真的,我親自把房梁柱子送下去這件事才圓滿解決;還有一件是鄰居家要遷墳,本來他們兩家已經商量好了,最后也遷入了,但另一戶人家突然反悔說要把已經新遷入的墳從他們家的地里遷走,但鄰居家又不肯。兩家人都不肯退讓,這件事還鬧到鎮上也沒有解決。最后,我出面經過多次的調解,鄰居家把墳遷走,另一戶人家出點錢,補貼一下遷墳的人工錢。每次看到自己的辛苦努力換來人民的歡聲笑語時,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在工作中,加深了我對黨的了解,讓我更加堅定了我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決心。
從小我就對共產黨有著異樣的情懷,后經介紹,我寫了入黨申請書,通過了黨對我的考察,我于1994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我宣誓的那一刻仍讓我記憶深刻,從那一刻我深刻的認識到我是黨的一員了,是廣大中國共產黨員中的一員。為了讓孩子吃飽穿暖,過得更好一點,起早貪黑是常事,寧愿自己省吃儉用,老伴和孩子是我永遠的牽絆,我給他們的不單單是物質的滿足,還要以身作則的教孩子們誠實守信,正直善良,腳踏實地,賦予他們健康的人格和不斷進取的精神。當自己有了孩子后才知道為人父母不容易,如今孩子們也各自成家立業。
三、知命之年,勤勞節儉,教育子孫求真務實
人生彈指間,歲月匆匆過,眨眼間自己已經快到花甲之年了,但我仍銘記黨的教誨,過著勤儉節約的生活。我這一生沒有過的驚天動地,我喜歡安閑自在的生活,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還承包了家門口的一口魚塘,養著一些雞、鴨、兔子。我現在還保持著年輕時養成早起的習慣,洗漱完就開始放米煮粥,喂雞、鴨、兔子,接著出門散步,順帶提著飼料喂魚,喂完魚粥也好了,老伴也起床做早餐了,吃完早餐,帶著最小的孫子到左鄰右舍家聊聊家常,隔三差五還去父親家坐一下,和父親聊著從小時候到現在,聊一聊國家當今的一些政策,偶爾還和父親聽著山歌。在農村你總會看到這一有趣的風景,在屋前搭著一瓜架,種些南瓜、絲瓜、苦瓜、葫蘆,讓那些瓜藤爬上棚架,爬上屋檐。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出了瓜果,它們一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子,大小不一的瓜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我總愛穿著一雙布鞋,走過鄉間的小路,看著村里這些年的變化,感覺我們一起成長,一起老去。晚上吃飯,我總要喝幾杯小酒,看著慢慢長大的孫子,感覺自己還年輕。吃完晚飯,看看新聞。現在的生活水平好了,在炎炎的夏日,孫子老愛嚷著吹空調,但我總是拿著蒲扇給他扇著,給他講著我小時候的事。我還時常對著自己的孩孫說,向黨看齊,樂于助人,我不希望他們有多大的成就,只希望他們能誠實和勤勉,求真務實,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雖然我加入黨的時間有點遲,但黨對我這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對黨從誤解到慢慢地愛上黨,并且為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感到驕傲。
【作者簡介】
梁舒媚(1987—),女,廣東陽江人,碩士學位,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學;
鄧蕾(1994—),女,廣東韶關人,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