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內綜藝節目產業的繁榮,圍繞綜藝節目所產生的法律糾紛逐步增加,法律關系日趨復雜,節目模板并不是一個法律概念,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其認識未能統一,這也導致各國普遍拒絕通過版權保護節目模板。但是拒絕保護會造成產業發展的減速,法律糾紛不斷增加,所以應該建立綜藝節目模板的著作權基礎保護制度,完善相關配套法律保護體系。
【關鍵詞】綜藝節目模板;借鑒;抄襲;作品;著作權保護;商業價值
綜藝節目是一種娛樂性的節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許多性質的演出,例如音樂、舞蹈、雜技與搞笑等類型,而且通常只在電視上播出。大部分的綜藝節目會邀請現場觀眾參加錄影,但也有現場實況播出的節目。
綜藝節目具體分類目前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問答類節目、游戲類節目、選秀類節目、婚姻速配節目、談話節目、音樂節目、飲食類節目、女性時尚節目、文藝晚會。國外的綜藝節目發展比較早,中國港、臺綜藝節目受國外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所發展,而中國內地綜藝節目于20世紀80年代才剛剛有所發展。
借鑒和模仿是學習進步的重要方法,這使得后起之秀往往是在對前輩們的“抄襲”之下才發展的又快又好。國內很多很多綜藝節目往往是模仿了國外有些做的比較成功的綜藝節目,《我愛記歌詞》克隆自英國一檔節目《Singing Bee》、2012年《中國好聲音》熱播之前,其“盲聽盲審”的創意就被各大電視臺借鑒。《非誠勿擾》借鑒了英國的《Take Me Out》。而在國內也常出現這種情況:一檔節目播出不久,如果收到不錯的效果,那么其他電視臺相類似節目便紛紛出現,競相效仿。
為制止節目抄襲維護商業利益,電視制作公司開始以節目模板權的名義尋求著作權法保護。那么這種借鑒、模仿、甚至抄襲綜藝節目特色或創意是否構成著作權的侵犯呢?這首先要看綜藝節目模板到底是否屬于作品,是否能成為著作權的客體。理論界關于綜藝節目模板是否屬于著作權法中的作品存在的爭議很大,各國學者對綜藝節目模板的性質并沒有達成共識,但至少目前并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著作權法中規定了節目模板權,并且在司法實踐中多數國家不承認綜藝節目模板是作品。即使司法實踐中承認了綜藝節目模板的作品屬性,模仿到什么程度構成侵權也是個難題。
理論界對節目模板的解釋有中主要有三種學說:第一種是“框架說”,持“框架說”的學者普遍認為模板是系列節目的制作框架,第二種是“元素說”,持“元素說”的學者認為節目模板是節目中固定不變的元素的組合,第三種是“折中說”,它整合前兩種學說,將兩者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即“折中說”認為節目模板是由模板中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組合和編排構成的節目框架相互作用而成的綜合系統。
一、綜藝節目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著作權的客體——作品的條件分為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作品的形式條件,就是著作權法所規定的作品的種類。作品的實質條件就是獨創性和可復制性。獨創性,是指作品是作者獨立創作出來的,不是或者基本不是對現有作品的復制、抄襲、剽竊或模仿;可復制性,是指可以被人們直接或者借助某種機械或設備感知,并以某種有形物質載體復制。
綜藝節目模板是綜合了創意策劃、編劇導演及其他制作人員獨立思考和專業技能的勞動智力成果。一個原創綜藝節目模板一般情況是進行了主題創新或者形式或編排創新,這樣的綜藝節目模板包含了作者的創造性勞動且達到一定的創作高度,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根據其他節目改變加工而來,當然具有獨創性特征。
綜藝節目模板是相對固定的基本結構和運作方式,當然可以進行反復再現和重復利用,也由此成為一種可被復制和交易的智力資產。正因為綜藝節目模板具有可復制性才容易傳播,綜藝節目模板的自身價值才得到體現,綜藝節目模板交易才能如此火熱,在我國出現很多對綜藝節目模板的“克隆”行為,綜藝節目模板的保護也由此顯得越發重要。
綜藝節目模板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主要表現在節目模板在版權許可交易中可以直接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綜藝節目模板的引進已不足為奇,國內大多數較成功的綜藝節目都能在國外找到影子,一些成功的綜藝節目模板更是遠銷海外收獲了較高的“版稅”。綜藝節目模板另一商業價值在于可以帶來大量的廣告收入。電視臺通常會在電視節目中插播廣告獲取廣告費用,這是其維持運營的基本資金來源。當前,節目之間的競爭往往是節目模板的競爭,優秀的節目模板代表著高質量節目,高質量的節目代表著高收視率,高收視率才會有廣告收入。
綜藝節目模板成為電視文化產業中越來越重要的文化產品,具有相當的文化價值,圍繞節目模板形成了一條以模板的創作、生產、復制以及使用、體驗為核心的產業價值鏈條。處在這一價值鏈頂端是節目模板創作人或者機構,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創作新穎的節目形式并將其實體化為具備可操作性的節目模板,并最終以出售節目模板獲取許可費用為主要的營利形式。電視節目的創作絕非易事,高質量高效益的節目模板得來不易。
綜藝節目是電視行業相互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對綜藝節目模板進行法律保護更能營造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減少各電視臺之間相互抄襲的現象,使得各個電視臺之間合法競爭,從而保護創作人和節目制作人的合法權益,達到鼓勵創新的效果。
二、綜藝節目模板保護現狀
綜藝節目模板立法保護基本處于真空狀態。雖然自20世紀60年代就有關于節目模板權保護的討論,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國家的法律對節目模板權有規定。立法對節目模板權保護的有過唯一嘗試:1990年《英國廣播電視法》(草案)嘗試將電視節目模板作為一種獨立的作品類型進行版權保護,最終因爭議較大而未能成功。2016年北京市高級法院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此類案件中集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制定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綜藝節目著作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4月15日,北京市高級法院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公布該《解答》,其中第10條規定了綜藝節目模式是綜藝節目創意、流程、規則、技術規定、主持風格等多種元素的綜合體。綜藝節目模式屬于思想的,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綜藝節目中的節目文字腳本、舞美設計、音樂等構成作品的,可以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在司法實務中,國外有些國家有對綜藝模板成功保護的案例,比如加拿大、比利時、西班牙,但是總體上來說使綜藝節目模板進得到切實的司法保護是一個難題,更是一個挑戰。各國法院在司法判決中對綜藝節目模板基本拒絕保護,德國法院是明確拒絕保護;有的國家雖然聲明拒絕保護綜藝節目模板,但是在實際的判決中偶爾會有轉變;美國法院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拒絕保護綜藝節目模板,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并沒有給予充分保護。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綜藝節目模板的保護大多數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合同法、商標法,權利人甚至通過向國家廣電總局申訴來維護自己的綜藝節目模板權益。
綜藝節目模板是節目組所有成員的智慧結晶,是工作人員的腦力勞動的結合,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法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完善的,綜藝節目相關產業到目前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法律應該將其納入保護的范圍,這不只是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也是對法律本身發展完善的促進。
【作者簡介】
陳思良(1989—),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