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條重要途徑。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樹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建設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等途徑,必將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為我國的改革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性認識。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必將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煥發出新的生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產生巨大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涵
1、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人類為了生存需要,必須獲得吃穿住行等一切物質生存資料,從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其他活動。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從而獲得生存。人在滿足自身生理需要之后,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形成了滿足這一需要的各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又會引起新的需要,在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的活動中,人類逐步獲得能力的全面發展。
2、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樣是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人類個體根據自己的好惡和能力選擇樂于從事的活動領域,這個領域可以包含體力勞動,也可以包含腦力勞動,或者參與物質生產活動,政治、經濟活動等,每個人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著。
3、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社會中的個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活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豐富、頻繁的交往,使人們從封閉走向開放,逐漸形成一個世界性的交往體系,這也是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4、人的素質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隨著個人需求的不斷滿足,能力的持續發展,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不斷豐富,人的綜合素質自然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完善,而素質的不斷提升,也推動了人的個性化的發展。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具有獨特屬性,只有使每個人的特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得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在個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的發展和完善。
二、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1、樹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人的全面發展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構建,是人本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充分體現。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的指導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事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敗。學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需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以及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樹立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生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堅持“以學生為本”,一方面就要以學生的個性為本。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需求選擇各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學生在個性發展的同時逐步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通過不斷完善自己的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法,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制度。這不僅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育設計以尊重學生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而且體現在學生對教育的選擇上,通過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及能力偏向,使學生在學習時間、學習課程、學習內容等方面獲得最大程度的自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實現學生綜合發展的目標。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學中要體現人文關懷,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而且要教會學生做人做事,提升能力,走向社會,學會善待他人,服務社會,貢獻個人的微薄之力,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2、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首先要實現學生個體知識的有效生成,搭建這樣的課堂空間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是改變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轉變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方式,創建新的“教”與“學”模式,最終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服務。傳統的重視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說教,其教育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往往差強人意。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理論的指導下,實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就是要做到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實行啟發式教育方法。
啟發式教育的重點就是要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拋棄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知識傳授的方法,創造性的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等雙向式的互動交流。另一方面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群體和層次的劃分,根據不同群體、層次學生的自身特點、興趣需求,因材施教。同時,采用實踐教學的方式,如課堂內外的活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討論式、研究式學習等,將深刻的道理極其形象化、簡單化。
3、建設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
大學的制度文化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影響學生人格的全面形成和發展。大學文化構建應堅持明確理念,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辦學理念也應該堅持與時俱進,將“以人為本”貫穿始終,在大學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的需要和能力、活動、社會關系、素質和個性的發展,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使每一個教師和管理者在“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實現以文化的力量激勵人、陶冶人、感染人。
人的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構建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要利用好學生社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因為它能夠有效地活躍大學文化。學生社團的建設要以關心同學、尊重同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同時,社團建設應堅持以激發學生潛能、發揮其特長、培養能力、提升素質為宗旨,尊重大學生的首創精神,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除此之外,重視文化設施建設、校園環境管理對于構建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這一真理性的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守的普遍真理,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將會使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規律,更加契合學生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發展需要,更加有利于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完善,使學生能夠以自信的姿態走向社會,贏得人生,成為“真正的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78.
[2] 張瑋祎.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涵及其實現途徑[J]. 學理論, 2013,21:53-54.
[3] 盧 燕.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D]. 西南民族大學, 2013:26.
【作者簡介】
張雪丹(1991—),女,河南南陽人,成都市雙流縣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