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霈稔
【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寫于26歲的著作,在馬克思生前并沒有公開的發表過,其中包涵了馬克思很多哲學思想的萌芽,而比較公認地來說,這部著作對學者們影響最大的概念就是“異化”。在我看來,如果把“異化”理論應用于美學領域就蘊含著超越自然主義美學的因素。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美學;理論
“異化”一詞英文為alienation,法文為aliénation,都是源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德文Entfremdung(異化)就是從英文alienation翻譯過來的。alienatio在拉丁文中有三個領域中的近似內涵:在醫學、心理學范圍內的意思為精神錯亂和精神病;在社會范圍內的意思為與他人分離、疏遠,與祖國、與神分離、疏遠;在法律范圍內的意思為轉讓、讓與,權利和財產的讓渡等。“異化”作為哲學概念,最早出現在17、18世紀哲學家的著作中。最初使用“異化”一詞的是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在他的著作《利維坦》中他認為“異化”是指:人們通過訂立社會契約而讓渡自己權利給國家的行為。霍布斯對這個概念的應用,主要是作為一種政治哲學的術語。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
我們所熟悉的馬克思的“異化”概念的思想源頭主要來自于德國古典哲學,按李若水先生的說法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異化概念是創始于黑格爾,繼承于費爾巴哈,完成于馬克思。當然,還可以從黑格爾的異化概念中找到費希特和席勒的影響。”黑格爾常常把Enfremdung(異化)和Entauβerung(外化)作為同義詞加以使用,借以指稱一種對立關系,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的純邏輯概念產生了自然界,而自然界作為絕對精神的物質依托,又常常與精神作對,是對精神的玷污,黑格爾用“異化”來表示這個過程,這就是黑格爾著名的“精神異化論”。費爾巴哈對“異化”概念的使用不同于黑格爾,他主要用它來分析宗教。費爾巴哈認為人把自身進行了“異化”,形成了上帝,而上帝又反過來支配人、統治人,上帝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這種“異化”過程在費爾巴哈看來這是一種悲劇,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質的分裂”,人要做的是把上帝的性質來歸還給人。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研究馬克思“異化”概念的最主要的文獻,在這本著作中馬克思超越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理論,形成了自己的“勞動異化”思想。馬克思認為“異化”是“主體由于自身的發展而產生自己的對立面,產生客體,而這個客體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化的力量凌駕于主體之上,轉過來壓制束縛主體、壓制主體,這就為‘異化”,馬克思是分成四個過程來論證自己的“異化”理論的:
1、勞動產品(勞動結果)與勞動者相異化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首先從勞動產品開始分析,他認為勞動產品是作為一種人的類本質的異化的產物,被資本家們所占據轉化為資本,使工人感受不到自己作為人的本質。
2、生產活動(勞動過程)與勞動者相異化
馬克思認為如果勞動產品屬于自己的話,那么生產活動是一種幸福得到滿足的過程,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勞動不再是一種自我滿足,成了人的負擔,人的創造性勞動變成異化勞動。
3、勞動者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
在馬克思看來,人區別于動物在于人是有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因此人才是類存在。但是由于異化勞動的存在,把人降低為一種動物性存在,“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變、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類生活變成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讓人與人的類本質發生異化,導致了全面的異化的出現。
二、人與人相異化
馬克思通過上面的三個異化的推論,自然地推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他認為如果工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那么工人必然與占有產品的人相異化,也就是說工人與資本家發生了異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這個命題的論述并不詳細,需要從其他的馬克思的著作中加以完善。
作為一名哲學家,很難將馬克思稱之為一名美學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也不是一本專門的美學著作,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其中蘊含著解決美學問題的天才萌芽,我認為其中“異化”理論對于解決美學問題有很大的助力,對“異化”理論加以改造就可以運用于美學研究中。
在我看來,如果要把“異化”應用于美學領域,就要承認這么幾個前提:首先,美只是美感,美與外在的事物的客觀屬性無關,沒有客觀美只有審美,沒有美的客觀對象只有審美的主觀對象,審美并不是認識判斷;其次,如果審美判斷并非認識判斷,那么就是情感判斷,但審美判斷既非經驗主義所說的生理上的快感,也不是理性主義所說的理性的概念;最后,審美判斷應該具有普遍必然性。在承認了這些前提的條件下,可以參考馬克思對“異化”的定義在美學領域定義“審美異化”,定義如下:審美主體由于審美判斷的誤用,把美感之外的客體當作為“美”,這種實際上不美的“美”的客體反過來凌駕于審美主體之上,轉過來壓制和束縛審美主體來認識美感,這就叫做“審美異化”。同樣地參考馬克思的理論,“審美異化”可以用三個過程來進行論述:
我認為審美結果與審美者的異化,導致的是自然主義的客觀主義的美學理論。美學中自然科學方法的濫用引起的是客觀主義的泛濫,美學的客觀主義把美設定為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先天存在的客觀事物的屬性,把美學當作了一門自然科學,企圖建立一個絕對確定性的關于美的客觀知識體系。但是如果承認第一個前提即美只是美感的話,那么自然主義的客觀主義就是達不到美的境界的,客觀主義達不到美的境界在于把美當作依托于客觀事物而存在的東西,我認為客觀主義謬誤的根源是審美結果與審美者的異化,當人進行審美時,由于審美產生了美感,美感引起了審美者美的情感,審美結果就是美感的表達如藝術家畫出一幅畫,客觀主義問題在于把審美結果即美感的表達的客觀事物等同于美感,把美當作事物的客觀屬性,審美結果又壓抑和束縛審美主體感受美,這就是審美結果與審美者相異化,導致了客觀主義的審美理論。
我的觀點是審美過程與審美者的異化與審美者與它的類本質的異化共同導致心理主義的美學。心理主義的美學理論認為,審美判斷是一種情感判斷,情感判斷是感性的,因為情感判斷是感性的,所以審美判斷是沒有普遍必然性的。心理主義的美學取消客觀主義美學設定的“超越物”,但是它把經驗的審美活動的情感變成了另一種“超越物”。心理主義是從心理學出發的,強調的是快樂的感受,要么把審美判斷與感官判斷、審美愉快與生理愉快相混淆,要么把審美判斷與道德判斷、審美愉快與道德愉快相等同。心理主義這么做的后果就是把人等同于動物、自然物,無法將人從自然中區別開來,無法體現人的類本質。
三、結論
我所提出三個前提,在經驗的范圍內是不可能證實與證偽的,同時我也認為任何美學理論的是追求美,在經驗范圍內所有的美學理論都不能說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承認了先前所預設的三個前提,一部分人可能會認同前文所說的美學理論,如果不承認的話,一部偉人可能會認同客觀主義或者心理主義的美學理論。平心而論,不同的美學理論相互間的詰難和辯論,確實促進美學的發展,但是不同的美學理論之間不以追求美為目的的沖突,就導致了接受不同美學理論者間的審美者與審美者之間的異化,在這種狀況下,認為自己的美學理論是就最好的審美者因為自認為審美理論是“完善”,而限制主體吸收其他理論追求美的合理因素,這就叫審美者與審美者間的異化。
【參考文獻】
[1] 任 明. 馬克思美學視閾下的當代幸福觀[D]. 沈陽師范大學, 2014.
[2] 孟凡生. 美學的回歸之路[D]. 魯東大學, 2013.
[3] 宋 婷. 和諧社會視閾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研究[D]. 長安大學, 2012.
[4] 劉 洋. 馬克思美學思想對于消解現實異化的意義[D]. 沈陽師范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