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瑞
【摘要】在遼代發展的過程中,契丹與漢人的交往逐漸增多,促使遼代的政治體制建設逐漸的向著二元化發展。喪葬制度是我國古代傳統禮俗文化的組成部分,遼代時期,所具備的喪葬制度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貴族的喪葬制度,更是充分的體現了地域特征以及契丹的民族特點。在本文中,研究了遼代帝后及貴族的喪葬禮俗,從中窺探遼代貴族的喪葬制度。
【關鍵詞】遼代;貴族;喪葬制度
顧名思義,喪葬制度組成部分包含“喪”和“葬”,“喪”是指喪葬禮俗,“葬”是指墓葬制度,二者的集合體形成喪葬制度。遼代為少數民族政權,建立者為契丹民族,與北宋并立。在遼代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居自身民族特色的喪葬制度,隨著學者們研究的深入,遼代的喪葬制度逐漸的被復原出來,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禮俗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遼代帝后喪葬制度
1、帝王陵寢制度
遼代從建立到滅亡,共有九任皇帝,除了第四任與末任皇帝的陵寢建制不全外,剩余七任皇帝的陵寢建制都是比較規整的,且各自獨立。我國封建社會中,君權至上,朝代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由皇帝的生死來決定,帝王時候,陵寢建筑與制度作為其“萬年壽域”,更是受到與君王同等的重視,選擇陵寢地址時,必須要十分謹慎,與自然相適應,并對地址處的風水、地理、政治等相關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從遼代歷任皇帝的陵寢地址來看,在選址時,充分的體現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祭山之儀。遼代帝王尚左,以東為尊,受到此種觀念的影響,遼代帝陵的朝向也以東向為主,不過從眾多的考古資料來看,帝王陵寢的朝向實際上為東南向。遼代帝陵的陵區分布在五處,除了太祖耶律阿保機獨自葬在祖陵外,剩余陵區中,均葬有多個皇帝,比如太宗與穆宗都葬在懷陵。“事死如生”是一種喪葬觀念,該概念最為突出的體現即為厚葬,盡管并未正式的發掘遼祖陵,但從其附近墓區的陪葬墓中的面積、墓穴中的陪葬品可以發現,遼代帝王死后也崇尚厚葬。
2、帝后喪葬禮俗
我國古代的喪葬禮俗等級制度非常明顯。遼代帝后死亡后,覆面多選擇為金屬質面具,發展至遼晚期時,覆面面具上出現了金光,而金光則是佛教影響的結果。古代時期,人死后喪葬時需要對尸體進行防腐處理,古代采用的防腐手段比較多,遼代在對帝后尸體進行防腐處理時,采用香料、鹽、白礬等物質,形成干尸,便于長時間的保存。皇帝駕崩為國喪,舉國上下都需要奔喪與告哀,子女知道皇帝駕崩后,為了表示哀思,會嚎啕大哭,如子女分布在各個地方,需要奔赴到帝都所在地,回到皇宮奔喪。遼代皇帝駕崩入殮前,在位皇帝需要穿戴喪服,到尸體前哭喪,當夜入殮后停殯待葬。遼代帝后下葬后,子女會守孝,守孝的年限在古籍中有明確的規定,死者為父母時,兒子及尚未出嫁的女兒守孝時間為三年。
二、遼代貴族喪葬制度
1、遼代貴族墓葬制度
契丹民族為建立遼代政權的民族,建國之初,遼代皇帝的民族意識十分清晰,盡管遼代喪葬制度中的多種元素都能夠體現出中原文化,但堅守民族傳統的觀念十分強烈。從遼代早期貴族的墓葬中既可以看出,契丹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競爭就已經開始,此時期,棺床小帳為主要的葬具,比如寶山遼墓、耶律羽之墓、駙馬墓等,不過耶律羽之墓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在主室與東部中,琉璃尸床砌有兩座。金銀器為貴族墓葬時主要的隨葬品,此外還包含瑪瑙瓔珞、串珠等,而這也可以進一步的體現出厚葬的喪葬理念。吐爾基山墓、耶律羽之墓、法庫葉茂臺M7墓為早期發現瓔珞的主要墓群,至遼代中期,瓔珞最為貴族隨葬品逐漸的盛行,貴族墓葬隨葬品中之所以出現瓔珞,主要是受到西域民族服飾傳統和佛教盛行的影響。
2、遼代貴族喪葬禮俗
與遼代帝后的喪葬禮俗相比,貴族喪葬禮俗要相對容易。判斷病人為真死或昏死時,采用“屬纊”的習俗,即將棉絮放置在病人的口鼻處,如棉絮未出現動搖,判斷病人已經死亡,不過在遼代貴族死亡時,并未采用此種習俗。病人死后,將米貝、珠玉放置在死者口中,稱之為“飯含”,意為死者死后與生前一樣,可享受飲食之樂,遼代貴族死亡時,均采用“飯含”的習俗,通常是將銅錢放置在死者口中。貴族死后,存在“權厝”的習俗,死者去世后,入殮后并非立即下葬,而是需要停柩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則進行目的選址、營建等工作,完成后選擇吉時入葬。遼代大臣去世后,需要遣使治喪,皇帝派遣一位能力較強的官員,前往死者家中對各項喪葬事宜進行處理和督辦。古代社會中,有些貴族去世后,可輟朝致哀,比如唐代時,官員品級為三品時,去世后即可享受罷朝一日,遼代時,同樣也存在這一禮俗,依據死者的身份,皇帝確定罷朝一日至七日的時間,秦晉國王耶律隆慶去世后,皇帝輟朝七日,耶律宗云、耶律休哥等去世后,皇帝輟朝五日等。除了上述喪葬禮俗外,遼代貴族喪葬禮俗還包含鼓吹助喪、“丁憂”、“奪情起復”等。
三、結論
遼代為我國古代社會時期的一個重要的民族政權,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喪葬制度既承襲了前朝的部分喪葬禮俗,也融入了漢族喪葬文化元素,同時也堅持了契丹族的喪葬特色,通過對遼代貴族喪葬禮俗的研究,可更好的了解遼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承燕. 遼代喪葬禮俗舉要——以遼代石刻資料為中心[J]. 內蒙古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42:105-110.
[2] 劉海年, 李岱松. 遼代墓葬形制的分析與研究[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4,31:21-24.
[3] 李亭霖, 呂昕娛. 遼朝契丹族喪葬習俗研究[J]. 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3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