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的人生哲學一直到今天依然廣為流傳,其門下弟子眾多,且有很多都成為了一代大儒。孔子的一生對哲學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都頗有研究,更是自創(chuàng)仁學體系與中庸之道,成為了古代乃至現(xiàn)代很多人為人處世的方法。同時孔子還代表我國的國家形象走出國門。現(xiàn)如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開設孔子學院,而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辭典》更是將孔子定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關鍵詞】為仁;孝悌;仁道
孔子,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約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時年七十三歲。姓孔,名丘,字仲尼,因其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孔子,至圣先師等。孔子早年在魯國參與政事,因遭人排擠,帶領十眾弟子出游列國,布道講學,晚年曾修訂六經(jīng)。據(jù)傳孔子擁有弟子三千與眾,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將其言行,生活及哲學思想整理成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大約寫成于戰(zhàn)國初期,共20篇,分為492章。《論語》當中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個方面,甚至還記載了孔子一部分的生活習慣和細節(jié)等。
孔子的哲學思想在《論語》當中基本都有體現(xiàn)。首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即仁學的思想,即“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仁在孔子看來應當是一種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為最高的道德原則,以仁為核心建立起思想體系。孔子曾經(jīng)說過“克己復禮為仁。”以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這說明了孔子認為仁的基本性質(zhì)及內(nèi)容應當是由禮來決定的,“克己”即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禮儀的規(guī)范。而這里所說的禮即周禮,就是西周統(tǒng)治者制訂的一整套經(jīng)濟、政治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等。孔子認為當時世道已嚴重不符合禮儀規(guī)范,故而提出為各類事物正名,孔子曾經(jīng)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孔子正名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而要做到這點,就應當“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復禮為仁。”說明了求仁應當是自覺的、主動地、不依靠他人的。而求仁的具體條目,就應當是“視、聽、言、動”,這就說明了孔子認為人都應有道德自律意識,才能實現(xiàn)仁。
孔子將仁、禮與孝、悌聯(lián)系起來,認為孝是“為政”與“為仁”的基本要求。孔子曾經(jīng)說過:“弟子入者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學而》)因為孔子將恢復和鞏固禮的統(tǒng)治秩序叫做仁,而周禮又是建立在宗法制度“親親”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孔子非常重視孝、悌,強調(diào)培養(yǎng)人們孝、悌的道德品格。孔子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學而》)而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是因為人有愛人之心,懂得尊重父母及他人,懂得孝悌之義,“今之孝者,是為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為政》)這就說明孔子認為,子女的孝不應只體現(xiàn)在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上,而更應該體現(xiàn)在尊重上,但是這種尊重不應該是盲目的服從,也應當時時“事父母幾諫”(《里仁》)即對父母所犯的錯誤要委婉的去勸諫。孔子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孝,同樣也會忠于君王,在這里孔子的目的在于讓人們爭相去學習仁孝的基本品德,從而在根源上消滅犯上作亂的現(xiàn)象,即“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學而》)在這里,孔子更明確了孝與仁之間的關系,認為如果統(tǒng)治者可以以身作則,那么百姓也會爭相去追求這種美好的品德。“君子篤于親,則民興與仁。”(《泰伯》)總之,孔子對孝悌的看重,在仁的思想中體現(xiàn)的是很多的。
孔子認為仁的精神是愛人,并宣揚為仁的自覺性,認為“為仁由己而不由人。”(《顏淵》)通過自己的努力,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為仁”,其實這是孔子把“禮”這種外在的約制,通過“仁”的道德修養(yǎng),將其變成一種內(nèi)在的自覺的道德約束,違背了“仁”不僅要受社會譴責,還要受到刑罰的制裁。那么,如何去自覺地實現(xiàn)仁呢?孔子曾說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這就是說自己要站得住,也得讓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也得讓別人事事行得通才可以。孔子還說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這就是說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這里,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認為“仁”主要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而其在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忠”與“恕”。孔子認為“忠”是有積極意義的道德,未必每個人都有機會與條件去實現(xiàn),而“恕”則不同,誰都可以去這樣做。孔子還認為“仁”應當是一個人生活的最高行為準則,應該是一個人世界觀的全面修養(yǎng)的成果。在孔子看來,這種“仁”甚至比生命還要重要,其曾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即應當用生命去實現(xiàn)仁,去保衛(wèi)仁。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可見,在孔子的仁學思想之中,仁道的重要的意義所在。
孔子認為人與人在交往的過程當中,應當以仁為前提與原則,具體做到“恭、寬、信、敏、惠就可以成為仁人了。”即“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陽貨》)又說道“恭則不辱,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恭即是恭敬,孔子認為,為人處世要對他人恭敬,這是作為君子的基本禮節(jié),恭敬對待他人,就不會受到別人的侮辱,而只有受到別人的尊重,才可以以仁去獲取天下。寬又指寬厚,孔子認為,想要得到眾人擁護,就要寬厚的去對待別人。孔子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這就是寬以待人的表現(xiàn)。而信就是誠信,是做人的重要方面,孔子在教弟子時以信作為基本內(nèi)容,即“文,行,忠,信。”(《述而》)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信任,那將是無法在世上立足的。而一個人具有威信,這樣別人才愿意為你任用。敏即機敏。孔子認為一個人善于思考,說話謹慎,勤勤懇懇,做事果斷,在為人處世上才可以取得成功,即“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與“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惠即恩惠。就是說人要善于去給別人帶來好處,這樣的話就可以使人為你去效力。除了上述的五條之外,孔子還認為“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其實,孔子的目的在于教化為政的人既要保持好自己的威嚴與權威,即恭,信,敏,同時又要善于統(tǒng)治人民,團結(jié)人民,教化人民,不至于使矛盾激化。
縱觀整個《論語》,孔子的思想基本以為仁展開,而孔子這一生都在努力的去踐行這個“仁”,固然,孔子的思想也有其階級的局限性,但這種局限性并不能全部抹殺孔子對于世人所留下來的功績。現(xiàn)如今,有一部分人說孔子的思想儼然已經(jīng)過時,但是從整體來看,孔子的思想依然是偉大的,依然是值得我們?nèi)ド钊氲难芯康摹?/p>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 論語譯注[M]. 中華書局, 2006,12.
[2] 李澤厚. 論語今讀[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8,7.
【作者簡介】
高尚(1992—),女,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